人类所有的思考、行动,不管是创造还是破坏,都是从名字开始的。
——森博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周围的各种事物也都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名字在我们的身边太普遍了,以至于如果不是看到森博嗣小说中的这句话,我都没有意识到人是从名字开始的,而人类的思想也是从名字开始的,也不清楚其实名词在语言中,是属于特别“高层次”的概念啊。
从小到大,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从概念开始的,也就是各种名词。相信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而且不太喜欢的考题之一就是名词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专业都是由各种专业术语结合而成的,甚至对术语的掌握程度就可以看出你的专业程度。这正符合了人类分解才能的特质,就是可以将概念扩张或缩小,分解或统和,然后创造出了一个个新的名词和概念,人们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认识周围的一切和自己。我们用名词来解释一个又一个新的名词,然后用这些所有的名词组成我们引以为傲的学术体系。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现代世界。
不过东方的智慧对这样的名词世界似乎不以为然。第一次读《金刚经》读得云山雾罩,用问题回答问题的模式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很不习惯呢。《道德经》虽然不是问答模式,不过也是一直用一个理论一个概念不停的重复,不停地扩大。似乎对于东方智慧来说,区别名词不是最重要的。东方智慧讲究体悟和感受,除了真正存在的相对客观事物,中国人比较少会人为定义一个虚拟的名词,也许这正是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要明显弱于逻辑思维的原因吧。
不过李玉宾老师说,学习中医就是要抛却我们已经熟悉的现代逻辑思维,而要找回自己的本能,找到体悟和感受。“照见五蕴皆空”,学习中医就是需要这种“照”的本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整个世界,而不是学习、分解各种名词,陷入无尽的名相中。我的理解是,也许当你通过感受抓到了那个核心的时候,其实名词这个东西也只是个代码,我们也就不需要各种名词的分解和统一也能够理解我们需要理解的内容。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想想也是矛盾,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从名词开始的,可是更高层次的认识却需要忘却名相,回归混沌状态。不过人类就是在矛盾中发展成长的,不是吗?
我不觉得我用这不到一千字能够写明白“名”这件事,不过如果用几万字来论述,可能会离题更远。所以权且表一下“名相”这个问题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森博嗣的小说《死亡幻术的门徒》,也许对于名字大家会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