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014-09-23 10:48:06)
还记得小学老师一直强调的叙事文六因素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小学作文中,看似最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一般都是在文章开头一笔带过,如“星期天,我帮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之类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事情的经过也许比发生在哪儿更为重要。
记得第一次认真开始关注“位”(地点)是在本科的一次“院系杯”的辩论赛。其中一场的题目是“有位才有为,还是有为才有位”。初看这个题目,4位小伙伴都觉得反方辩友的“有为才有位”该是占有优势,并且也是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宣传的,所以搜集资料整理思维的过程就异常辛苦,似乎还带着些破釜沉舟的意味。可是经过三天的整理之后,团队开了一个碰头会之后就一致认为我们赢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我们已经把自己说服了。具体的辩论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我们自己总结的根本性结论还是有些印象的:那些看似源于你自己优秀出挑的各种所谓“作为”,其实都是因为你已经获得了一个有利于你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胜任你的工作,表现出了你的某些能力。
李玉宾老师每次讲药象,都是先从药物生长环境入手,把植物生长状态结合它的生长环境进行比对,分析其植株及不同的部位中所蕴含的那股气势,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这股“趋势”带来的药性特点。植株生长在东西南北中的哪个地方,海拔的高低,在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喜阳光还是爱阴暗,生长在高山、平原、陆地、沙漠、沟渠还是洞穴中,喜欢迎风还是背风,哪个季节生长、开花、结果、采收,植物的药用部位是什么地方……当这些位置信息都了如指掌,再加上植物的“形象信息”,其实一个个植物已经活灵活现在眼前了,他们的“性格”和 “能力”也就呼之欲出了。慢慢地也就了解李老师为什么把讲药物称之为“药象课”,不是传统而笼统的“中药课”,也不是新潮而不知所云的“药理课”。
“位”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吗?相信学营销的已经在心中默默点头了。不过我还是说说自己的经历吧。我喜欢看体育比赛,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跳水、花样滑冰这些以身体动作和控制为主的项目我都喜欢,可能跟小时候接触过舞蹈有关。由于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看转播,所以关注点一直是旋转的周数,不同跳跃的区别,甚至是有没有绷脚背等等。直到去年一个特殊的机会,我去看了一场现场的花样滑冰比赛,然后我就为之一振。当你能够看到全部冰场,当你的视线不是随着高清摄像头一起移动的时候,每个运动员流畅与否的滑行技巧,大气与否的动作,甚至是摔倒的距离都被重新估量,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花样滑冰的那些动作是在如此高速的滑行下完成的,然后就由衷生出了一丝感动、一点震动。难怪之前“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时候,很多之前对京剧无感的同学会开始有点儿喜欢京剧;难怪有些相声团体会如此珍惜自己剧场的演出;也难怪在电影电视剧如此大行其道的今天,还有很多人会钟情于话剧舞台。位置变了,信息也变了,气场变了,体验也变了。不知道那棵生长在淮北的“橘”是不是就是这样委屈地转换自己的气场,变成了苦涩的“枳”。
“换位”是现在媒体经常提的,因为“位置”决定了思维,也许经过换位,很多政策规章的制定才能更符合实际,更贴近需求。“屁股决定脑袋”,对于我来说,关注药物生长的环境,关注经络穴位的解剖位置,关注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不盲目用自己的位置要求和评价他人,也许更靠谱一些。写到这里,才明白“在其位,谋其政”为什么“位”会放在前面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