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黄帝内经》之秋季养生
作者:恐龙小姐
此文作者为李玉宾中医师承班学员,文文弱弱心思机敏的小女生,一张白纸学起中医,不到半年,对中医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然而还是,文如其人。
8月7日。立秋一过,秋风渐起。亲人间的问候往往多了一句后缀:天凉多添衣。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恰好还有位文艺青年,那么他的告白或许是:秋日的天空中,却飞着一只寂寥的鸟,这鸟从何而来:雾气氤氲,鸟从一片荆棘地来。这鸟又向何而去:狂风骤起,鸟向一片伤心地去。当悲伤逆流成河,请把我忘记……
同样是秋天,有温暖的叮咛,也有文艺范儿的煽情,那么,这些和秋季养生看起来又有什么干系?答案是有,——这个真的可以有!性格即命运,性格也即健康,你的性格就是一本最好的人体使用手册,定然会给你刻上最深刻的烙印。就像同时代的文人,端庄矜持如金庸,虽然屡屡被“去世”依然身康体健,而狂狷孤傲如古龙,纵情恣意,中年而夭。
国人言及养生,头脑中第一条件反射常常是吃什么喝什么,于是,人参虫草燕窝鹿茸之类,千百年来畅销不衰。于是,并不高明的绿豆大师才能轻松成就其霸业,不止因为这样的提法价格低廉、简便易行,迎合了人们的取巧心理,而且因为人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只要货真价实地吃进去了,就能够对我们的身体有所裨益,所谓吃啥补啥。
所以,绿豆大师幻灭了,也许还会有前赴后继的黑豆大师、生姜大师、芝麻大师风起云涌、层出不穷,有了他们,我们就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健康交到那些“神品”手中,并且相信我们已经为自己尽到了努力的责任。
且不说那些食品是否真的适合每个人的体质,即便是体质对症,那么,果真如此就可以了么?不如回到所有大师的原点,那本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来看一看。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大道至简。经典就是这么的言简意赅,直指核心。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提及应该吃什么喝什么,圣人所殷殷关切的始终不离安神养志,以应天道。天道为何?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天了,万物由夏天的盛达向冬天的敛藏过渡,但还没有收敛到冬天那种肃杀的极致,“此谓容平”。这时候,就要努力把夏天外散虚耗的精力、精神慢慢地收回来,经过了无病三分虚的盛夏,秋天一方面是要早卧早起,在身体上做足储备,一方面是心神上注重收摄,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那种斗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那种激扬慢慢放缓下来,让心志回归安静。“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天应肺气,肺为娇脏,着实经不起你那般的折腾。
如果你是生命在于运动的忠实拥趸,这时候也可以尝试把运动方式调整为从容舒缓的太极拳、慢跑,和你曾经酷爱的游泳、街舞说一句来年再见。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为重要。年少时读《红楼》,以为若非造化弄人,黛玉若得嫁宝玉,便不会花落人亡,香消玉殒。如今想来,一个人的秉性并不会因为际遇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悲剧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除却养无形之神,如果你还意犹未尽,依然执着地关心秋天吃什么喝什么的话题,那么,可以再友情提示一句比如蔬菜里多食萝卜,煮粥里加点百合,喝水时来点蜂蜜,注重生活小节,甘淡滋润,以缓秋燥。
如上,秋天里的你,不知道你都做到了没有,反正我是没有做到。所以说,理想总是在路上。明白,只是一种了解,道理仍是别人的;做到,才是一种智慧,真正属于自己。幸好,一路走来,还可以共勉。
如此,甚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