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传·心传

(2014-05-05 11:49:15)
标签:

健康

坤鹤百草堂

李玉宾

分类: 《李玉宾传统中医师承班》

口传·心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题记


   从古到今,一个人如果立志向学开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凭借千年一遇的聪慧和悟性自力更生,代表人物有宗教界的六祖慧能大师,医学界的黄元御先师,以及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武侠界扫地僧、黄裳等人。虽说很多人对于这种如开了外挂一般的学习方式存有疑虑,不过年初的《最强大脑》中的各种“外星人”就是对这种方式的最好诠释。另外一种就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就是我们这些凡人学习生存技能直至开悟的唯一途径——找个老师。古今中外,差别不大。所以对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类来说,师就是人类最重要的存在。其实,如果我们把“师”的范围扩大,不局限在必须是人类,那么第一种高大上的人也不是完全无“师”自悟,先圣的典籍、浩瀚的天地及各种鸟兽鱼虫,都可以是彻悟的线索。所以,“师”绝对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天地君亲师”。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前的华夏,师绝不仅仅只是个职业。那时的师徒传承用的是口授心传,相当于是一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国将心,心贵师而重傅”,这些名句只反应了一个主题,就是 “师”对于古代中国人、中国教育和国家之本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一日为师,终身未父”就是那个时代世世代代的共识。
   但是这样的共识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并不是说在现代中国,教师就不再重要了,而是相比较而言,在学生心中,教师已经没有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现代生产产物的现代教育,其公共性、生产性和科学性的特性把教师从祭坛上拉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现代公共教育的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是同一个目标——更好更快更科学地适应现代社会创造生产价值。从这个角度探讨的话,现代教育确实培养了大量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促进了科技生产的日新月异。
   但是对于那些非以生产为目的的学科,这样的现代教育就不能完全适应学科要求。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培养医学、美食、艺术、设计、文化以及传统技艺的领域的顶尖人才,现代教育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些领域中的佼佼者,即使没有名义上的“师父”,专业的精进也绕不开一位前辈的指点和培养。(注:西方的现代医学也有类似跟师的制度,这点在很多医疗类美剧中有反映,那些attending 会参考喜好选择适合的 resident进行个别培养。)所以,跟师和师承对于现代教育不仅是个很好的补充,也是培养行业精英的必经之路。如果说承担主流并以课堂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主要是口传的形式授业,那么师承才是以心传的方式传道解惑,对于一个想要专业素养日臻完善的现代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非常需要,甚至后者更加重要。
   跟师与师承的第一步就是双向选择。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学生选择信任的老师。互相信任就是心传的根本。随后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心心相印、教学相长。《舌尖2》的陈磊导演如此解释"心传":“心传”是精神层面的"传",厨艺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时代与时代之间回望,人与人之间传递,这可能存在于父子之间、师徒之间、大厨与食客之间,犹如一场绵延的接力,一座隐秘的桥梁,虚虚实实,明明灭灭。由此学生的悟性就成了这场接力的关键因素。
   与口传不同的是,大部分心传都是师傅根据实践所得,若干年的经验总结与体悟,用一种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授和锻炼。所以口传的知识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是别人的经验总结,可是心传则必须是师傅能够做到并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要求师傅首先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才能传授给徒弟。这样的传承精准而持久。而且跟师的长时间接触,不仅是专业技能,工作中的那种专注和热情,为人处世的态度,甚至是闲聊时的表情和语气都在不经意间让学生体会行业的品格和特性,完成专业灵魂的成长。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徒弟和老师能够灵魂“共振”的那一刻,就是传承的伟大之处和最终意义。
   最后再次借用陈导演的话:心传,传承与接力,是一个和自然和祖先对话的过程,心传是永远在跳动的脉搏,生生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