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中医学习群 【刘红辰3月11日网络授课】
(2014-03-19 15:44:26)
标签:
健康坤鹤百草堂刘红辰中医 |
分类: 李玉宾中医学习群网络授课 |
鼻炎的治疗
还有些鼻炎的病人,是由于肝气不升,肺气比较弱所致的。另外我们知道肺气的敛降要靠胃气的敛降,所以还有些病人是胃气不降,中土寒湿的情况所致。再者中土寒湿水谷就无法化作精微,就会有流涕、打喷嚏的症状。所以如果要治疗鼻炎的话,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来处理。1.让肝气缓慢升达。2.肺气充足。3、肺胃之气敛降。
很多人朋友用了《四圣心源》里的桔梗元参汤效果一般,这是为什么呢?
桔梗元参汤的方子是:桔梗3钱、元参3钱、杏仁3钱、橘皮3钱、半夏3钱、茯苓3钱、甘草2钱、生姜3钱。橘皮、半夏、生姜、茯苓
,相当于二陈汤去掉了乌梅,这几位药主要是化中土寒湿,茯苓、生姜利湿气,橘皮、半夏降胃气,橘皮还有升达肝气的作用。通过这样把中土的寒湿去掉,这样胃气就可以敛降下来了,胃气敛降后肺气就可以敛降下来了。桔梗、杏仁解决肺气拥塞的问题。桔梗在《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说的: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这说明桔梗的破散能力非常强。我记得有医家说桔梗可以载药上行,也有的说它既能上行也能下行。其实桔梗这味药的功效是立足在辛温破散上,先开了后才能敛降,所以它本身开破的力量还是很强的。杏仁这味药相对于桔梗是敛降的。杏仁甘温,《神农本草经》说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它为什么有产乳的功效呢?因为我们知道乳汁和血是相同化源的,都是来自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通过脾阳的上升,输布于肺部,肺气不能布散如雾的话,那么乳汁就不会产生。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皮肤也会很枯涩,如果生了疮、受了伤,愈合的也会很慢。问题就出现在肺气拥滞,不能布散上。就象天上老是有乌云,就是不下雨是一样的。所以杏仁用上了后,就能起到让天上下雨一样的功效。杏仁、桔梗作用于肺,一升一降就可以起到宣降肺气的作用。
我们刚才说的,由于左路不升导致的右路不降。而且如果左路不升的话,肝郁是容易化火的,这种虚火会让我们觉得出气很热、鼻痒的感觉,所以桔梗元参汤里用元参来降火滋肾阴。元参质地较沉,色黑,味苦,气微寒。元参在《神农本草经》上说: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这里说的腹中寒热的情况,偏重于热。我曾经见过一个病人,他最主要的症状是腹部燥热,阵发性烧灼感,睡眠不好,双脉沉弦小急,右手尺脉不收。其实就是气机升不上来,郁滞在阴分了,导致腹部发热。这时候治疗一方面要升达气机,另一方面收一下他的虚热,我们当时给他用了元参,不仅可以收虚热,还能补肾阴的作用。我们说胆胃不降,应该分2方面来讲,首先胃气不降是因为中土的寒湿,胆气不降是因为肝气不升所致的,所以就有胆火上扰的的情况。
我们再从新分析一下这个方子:首先中焦寒湿,我们有半夏、茯苓、生姜、橘皮等,肝气不升,我们用橘皮、元参来升达,肺部不降我们有桔梗、杏仁来宣降疏通肺气。我们看过去好像每方面都照顾到了,但是我们细看来,左路除了用了橘皮、元参,没有什么其他药是涉及左路的。那么我们肝气郁滞了,怎么办呢?这里分两种情况,如果一些人经络之气旺盛的话,再加上自我调整的能力比较好的话,右路敛降了,就可以有足够的气来冲开左路的郁结,这种人用了桔梗元参汤效果就很好。但如果有些人左路郁结的比较重,而且不能及时的去除外因,再加上本身的肝肾阴亏虚的话,只用桔梗元参汤效果是不好的。这个时候还需要在加点药来破除左路的瘀滞,其中气分的郁滞我们用柴胡、麦芽等,血分的瘀滞我们用桃仁、丹皮等,把左路清扫干净。另一方面还要收纳肾气,补补肾精,只有肾气足了,源动力有力了,肺气的宣降才有力量。如果肾中有寒的化,可以用点附子,我们知道附子是容易助肝热的,所以有些人用了后会更厉害。所以我们必须在清扫完左路后,有一份寒气,我们再用一份的附子,这样的效果比一上来就用附子的效果要好。
我自己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除非有很明显的寒象,包括右寸脉很紧的话,我会用点细辛、桂枝给它温化寒气。只有寒气一去,肺气就可以敛降,要不然我一般都不用细辛、桂枝的。如果适合用桂枝、细辛的鼻炎会很快的治愈,也就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多数的城里人单纯的寒象导致的鼻炎不到十分之三。这些就是我治疗鼻炎的一些体会。
下面我还是和大家分享周慎斋先生的一个医案。我先把病案发上来:“一人病,痰涎壅盛,汗出不止,此脾虚不能摄痰,而肺失所养,切不可作痰治,只补脾胃为主。用参、术、煨姜各二钱,半夏一钱,煎服愈”。说的是有一个病人痰涎壅盛,汗出不止,这个汗出应该是细细的汗出,而不是大汗淋漓的那种。我们知道痰涎壅盛是中土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有些患者会有那么多痰涎呢,有的每天都得吐,就是一直吐不完的感觉。我想这么多的痰涎应该是由每天的饮食而来的。饮食的水谷不能化成精微物质,粘着在一起,就形成了痰。所以该患者肯定是中土虚弱,中土力量弱有可能是肾气虚,也有可能是肾中有寒。
如果我看到一个病人痰涎壅盛、汗出不止,而且是全天的细汗,如果六脉沉弱无神的话,我基本不会考虑他的汗是从肝气郁结,风木盗泻而来的。这里周慎斋先生说这个痰是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而产生的痰,因为脾胃虚弱,肺气就跟着虚弱了,因为肺的力量,来源于脾胃,肺气一不足,他就会老出汗。用药用了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补脾胃之精,补脾阴。同时用了煨姜温化中土。这里为什么不用干姜而用煨姜呢?煨姜和干姜相比的话,它温化的力量更缓和,干姜更燥烈些。因为这个人本身气不足,阴分也不足,干姜就容易耗散他的脾精。就象我们煮水的时候,如果锅里的水不多的话,你开大火就容易给它烧干了,所以我们只能开小火慢慢的烧。半夏一方面起到化痰燥湿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敛降肺气的作用,肺气有力量能敛降了,汗出才能止住。当我看到这个方子,我们可以推出这个患者的脉象应该是六部沉弱,中土略带小滑。也有可能六部浮大的,但脉的神气一定是少神的,右寸脉大而无力,双尺脉弱,
总结上面我们可以得出2个问题:第一,中焦痰湿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用半夏、白术等,但这个地方为什么不用陈皮呢?第二,他这里肺气弱导致的汗出不止,为什么不用黄芪呢?因为第一陈皮偏于燥烈,临床上很多小朋友是阴分不足,阴分不足的时候,同时中土寒湿的时候,如果你陈皮、半夏用的时间长的话,很容易化燥。更何况这个医案的患者的中气已经很虚了,精和气都不足的时候,用陈皮一方面怕他化燥,另一方面陈皮有破气的作用,在气很弱的时候,能不破气就不破气。第二,患者中土的力量还没有起来,中土的痰湿还没有化开,如果用了黄芪话,汗有可能会出的更厉害,因为黄芪毕竟是个温升的药,只有在中焦痰湿化开,肝气郁结散开的时候,这时候用黄芪才可以起到开肺气而后阖敛降的作用。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周慎斋先生的用药非常的精简,而且看问题非常的精准,直接从最主要的矛盾入手。一般如果用药很少,效果很好的话,就说明医生可以一下就抓住患者的主要病机,达到药少力宏的功效。
说道这里,还想和大家说个问题,我的中医老师直到去年还反复的和我强调,要我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就是对于所有疾病应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就是医生对病人神气的把控,这个就需要医生个人长期的修养了。比如可以打坐、站桩等,或者其他的静心方法。当你的心静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更直接的感知病人的神气,这个时候处方用药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这方面我也是在学习当中,群里肯定有比我学的好的人,如果大家有什么方式、方法的话,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