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与茶叶:图片展示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工业
标签:
抗战台湾殖民地产业图片 |









凤梨罐头制造业1900
年就开始在台湾出现,但规模不大,主要出口到日本。1910
年之后逐渐发展,日资和台资工厂均有,多为中小企业。台湾凤梨的主要产地是台中和高雄两州。1925
年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引种东南亚凤梨新品种成功,因四季可种、产量高、味道好,后来居上,逐渐占据优势。总督府殖产局采取激励政策,例如引进优良品种,设立凤梨种苗养成所,奖励投资兴建新型工厂等。图为待采摘的凤梨。
图为用木箱装载的凤梨用汽车运到凤梨罐头厂,工厂的凤梨堆积如山。此时需要挑选处理:不算太熟的放入有孔的塑料箱或竹筐里,作为鲜果进入市场销售;已成熟的或外皮有损伤的则留下制成罐头。
1925
年以后,总督府殖产局大力推动凤梨罐头生产。1937
年,“台湾合同”又兼并了“台湾拓植”,日资财团东洋会社成为垄断台湾凤梨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完整链条的独占企业。图为1926
年的台湾凤梨广告。
1931
年之后,总督府给予凤梨罐头厂补贴,激励工厂增加生产。各企业便大量雇佣台湾青年女工和童工,努力提高产量。图为1930
年代设在彰化二水的日资凤梨罐头厂内景。1940
年代,凤梨罐头厂的生产管理和环境有所改善,但仍见大量台湾女工在凤梨罐头厂辛勤劳作。图为1944年凤梨罐头厂内的工作场景。
台湾茶叶原由福建移民传入,1870
年即有英国人来台湾采购茶叶。日本据台后,发现台湾西北部台北州、新竹州的酸性红土、多雨气候适宜种植茶叶,便在今台北县的深坑和文山地区以及桃园的龟山等地先后设立茶叶试验所,开发研究在台湾北部种植茶叶的技术,提高台茶的产量和品质,使茶叶成为台湾特产。图为台湾总督府设在新竹州平镇茶叶试验所的茶园。
1915
年,台北茶商公会出品的台湾茶再度获得旧金山世界博览会金牌奖。当时台茶被称为“日本福摩萨茶”,意即日本台湾茶
日本将台湾茶叶大量运往日本,供日本人消费;同时也向全世界出口,乌龙茶主销美国,包种茶主销印度,为日本殖民当局赚取大量外汇。图为采茶女正在茶园里采茶。
图为台北大稻埕包种茶室里,女工正用圆簸箕手工初选包种茶叶。
手工包装茶叶这道工序,多由女工操作。图为台北大稻埕包种茶厂里,女工正在手工包装精选后的优质茶叶,制成着名的包种茶。
以上图文选自《日本侵华图志》第三卷《侵占台湾五十年(1895-1945)》,洪小夏、殷占堂编着,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华图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学资深荣誉教授张宪文主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画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并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2014 年度入库项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