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老百姓忍饥受冻、流离失所,难民的生命像泡沫一样脆弱
标签:
暴行三光政策图片抗战难民 |











抗战中饥饿的儿童。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积极和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还是占领了中国大量领土。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几乎所有重要的大中城市落入敌手,民国政府被迫西迁重庆。半壁江山落入日寇之手,这不仅仅是国统区面积缩小的问题,更严重的在于日军侵占的都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1938年,夏天的汉口,一名妇女在已成废墟的家门口哭泣。据统计,战前中国工业90%集中在华北华中华南的一些大中城市,日军占领了这些重要地区后,对国民政府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人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有的甚至沦为难民。
1938年,山东,战役过后,一名妇女在废墟中寻找可以用的东西。
1938年,带着孩子逃难的人。大量难民涌入战争的大后方,而这更增加了大后方的压力。
1938年,沦陷区,讨饭的孩子。由于当时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地,这些地方沦陷后,日本“以战养战”,侵吞中国的经济命脉。再加上日伪政权的疯狂掠夺,使得沦陷区民众陷入空前的苦难和赤贫境地。
1938年,等待接受救济的难民。
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国军在花园口炸毁了黄河大堤,这虽然减缓了日军的进攻,但也是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
能够找到吃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万幸了。许多人没有吃的甚至只能吃树皮或者树根。
1938年,战乱中乞讨的老人。
1940年,家园被摧毁,他们试图从废墟中找到一点吃的。
1941-1943年,重庆,挑着篮子的老汉。沦陷区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大后方的人们同样生活不容易。
1941-1943年,重庆,车站难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