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才子佳人数不胜数,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如果把文化比作一条流淌在历史中的长河,才子们好比长河中的浪花,绚丽璀璨,将中华文化点缀得色彩斑斓、辉煌夺目。
有些文人是天才,他们是这样的人物:才思泉涌、才华横溢、高屋建瓴、登峰造极、信手拈来、皆成佳作。从古至今,我认为这样的“天才”只有五个:李白、苏轼、纳兰容若、王勃、曹植。其余的文人极尽其能也只能算作“人才”,像杜甫、曹雪芹这样,苦苦斟酌字句,虽然作品也惊世骇俗、惊才艳艳,可以称作“人中龙凤”,但尚达不到“谪仙”的高度。
无论从哪方面讲,李白绝对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号天才,“谪仙”就是他的专用称呼,他从小就颇聪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虽然有个“铁杵磨针”的传说,但基本可以认定那是编造的,凡人即便是再努力也难达到李太白那样的高度。《将进酒》、《梦游天姥》、《蜀道难》、《侠客行》等篇篇精彩绝伦,《醉写吓蛮书》更是洋洋洒洒、磅礴大气,李白的存在使唐诗站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峰上,而他则是唐诗的巅峰。每次读李白的诗,都觉得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无法想象是“人”能写就的。
其实李白的志向是做一个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的宰相,才华是他经邦济世的辅助,他的目标是使大唐盛世继续辉煌下去,但是太高的才华使得其为人难免狂傲,不屑于官场的种种潜规则,在志向未遂、当了几天无聊的翰林学士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张狂。
李白另一出名的是“酒”,这与他豪爽的性格有关,他好酒,好的潇洒好的自在,好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与贺知章、张旭等八人号称“饮中八仙”,杜甫有诗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玄宗后期变得无才无德,昏聩荒淫,被安贼碌山侵占了大好河山,玄宗太子李亨和十六子永王李璘均领兵平叛,李白又看到了出仕为政安邦定国的机会,于是当了永王的幕僚,这时他又意气风发,写了无数豪言壮句,比如:“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梦想着挥师平叛、重还皇都、再创盛世。怎奈何皇位之争历来残酷,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李亨坐了天下,李璘被定为叛逆,李白自然也就成了叛臣,被流放去夜郎。
好在他还没走到夜郎,就传来了大赦的消息,时李白在白帝城,闻此消息,欣喜若狂,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了两年,朝廷派李光弼领兵出征,已经61岁的李白仍然雄心未泯,去投军效力,但途中因病折回。
李白之死也很有传奇色彩,据传李白在安徽当涂,于一个明月夜乘船在长江中饮酒,醉酒后欲入江中捞月,落水而亡,大约不是去广寒宫就是去了水晶宫,在人们心目中,谪仙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凡俗,在天上继续饮酒赋诗、潇洒风流。
李白志向从政却做了文人,大唐的庙堂少了一位宰相,中华的文坛却多了一位诗仙。天降谪仙,人妒英才,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