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是文化的软弱性
(2010-08-04 11:46:43)
标签:
软弱性习惯养成国家干预利欲主流文化杂谈 |
一.整体媚俗是文化失去牵引力的标志
整个文化层面上的媚俗气氛日益浓厚,甚至是连教育领域都不可幸免。所谓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采取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的方式谋求利欲。而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正是因为文化的导向作用才促使人类社会不至于限于低俗的生存状态。主流文化对整个社会品味的牵引力和提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人类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提高人类认知水平,抬高品味的属性。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彰显。但是当社会过度屈从于利欲时,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媚俗。这种媚俗不会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繁荣和进步,仅仅只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谋取利益。这时的文化已经是商业利益的附属产品,从而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前瞻性、引导性。全民娱乐至死,造就了一个浮躁的、媚俗的社会氛围。最为可怕的是这种文化氛围必将影响青年一代的思想,低层次的文化氛围造就的青年素养也必将与之相适应!
二.媚俗是文化与生俱来的软弱性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一样,媚俗是文化的一部分。媚俗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是如果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形式的话一定是文化过于软弱的原因!文化缺少了它应有的风骨!媚俗文化的适当存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股风式的全部媚俗是要不得的。眼下中国的媚俗文化已呈现膨胀的态势,主流文化几乎看不到高品位的提升和牵引作用,一味的商业,一味的媚俗,一味的屈从!没有人愿意冷静下来好好做点东西,做点有质量的东西。一味的追求速成产品,速成的利益!一味的追求收视率,衡量的标准已经完全商业化,这对于文化来讲是灾难性的。在这里文化已经开始地下高贵的头颅!文化向它的软弱性投降了。
一.
一个民族的习惯的养成要分为自动生成的部分和强力纠正的部分!有些习惯是自然的,具有区域生存特点的,是人类自身特性的体现!也有些习惯是必须通过国家手段去强力纠正的,最为明显的是法制,通过法律手段去纠正的习惯是我们常见的国家干预下的习惯养成。但是除了这种明文规定的显性习惯的纠正,一些隐形的,或者没有强制力的习惯养成上,我们国家做的远远不够!常说德国人纪律观念强!但是归因总是片面的指向素质,从而忽略了德国在国家干预下大众习惯的强力纠正能力!我们总是反复在习惯的养成上发牢骚,甚至归结为民族素质,但是国家的宏观纠正能力的欠缺从未被意识到!在教育界说一个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23次忠告,由此可见一个习惯养成的难度,反复强调几次就觉得力度很大了吗?其实不然,只有反复强调才能达到强力纠正,强行入轨的效果。对于低俗文化的形成和扩大趋势应该说国家的监督导向要负责任的。就像一个班级,好的班级一定是班主任管理有方,混乱的班级一定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一定是国家管理不力的结果!对此,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表示强烈的抗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