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也可能有制度的原因。传统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是士,农,工,商。士这个阶级是读书人。几乎完全是靠科举制制造出来的。读书人是社会上等阶级,又是国家官吏的主要来源。所以政府和民间都重文轻武。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好男不当兵”?中世纪的欧洲和日本都是以武士阶级为基础的封建制。中世纪欧洲骑士是封建领主。日本封建时代社会阶级结构表面上和中国一样,也是士,农,工,商。但日本的“士”是武士而非文士。几年前美国Dicovery频道要制做一部介绍中世纪各国武士的片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没有这个阶级,制片人只好用介绍少林寺武僧充数。
当中庸文明和尚武文明相遇时,吃亏的总是前者。也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很少有人会认为蒙古人和满人文化比汉人文化优秀,
但却是蒙古人和满人征服了汉人。清代康熙,乾隆都对汉文化极推崇,但在一件事上却甚为坚持,那就是不让满人士兵汉化,因为他们相信满人士兵的汉化会使他们丧失尚武精神。中国版图大扩张的两个朝代,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汉人的朝代。满清帝国通过武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对中华民族有莫大的贡献。当现代汉人史学家批评懦弱的满清政府丢失了大片东北和新疆的土地给俄国时,不要忘记这些土地本来就是他们带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武人做事往往比文人干脆,重大决策时可能更容易成功。拿1898年中国的百日维新和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做比较,前者失败而后者胜利,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是一帮武士在主导,而百日维新的领导是一帮文人恐怕也有关系。
有人认为,从宏观历史看,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当然比崇尚武力更成熟和更文明。中华文明能够历数千年而不灭就要归功于和平主义的中庸思想。当尚武的西方文明遇到麻烦时,他们便会注意到中国文明的价值。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西方学者意识到西方文明中有可能引起人类毁灭的危险因素。于是号召西方学习中国人的和平主义。罗素就是鼓吹最力的一位。当时一些中国学者,如梁启超之流,还为此十分自豪。中国历史也似乎证明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最终胜过武力征服。蒙古人和满人不是最终都被汉文化所同化了吗?
其实上述看法在现代非常危险。虽然西方一些学者知识分子可能欣赏中庸思想,但是西方政客却对此毫无兴趣。而西方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当然是政客而非知识分子。事实上,二十世纪的历史证明,西方人并没有从一战中接受任何教训。历史上征服汉人的北方民族最终被汉人所同化也不可用于为现代和平主义辩护的理由。现代中国遇到的对手是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并不低于中国人的民族,在许多方面甚至高于中国人。中国人文明根本没有同化西方文明的可能。
当你的对手崇尚武力,而你仍然死抱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那并不是智慧,而是迂腐。拿枪指着敌人的额头时,效果无疑超过一百部论语。你固然可以和敌人讲王道,讲上善若水,但问题是当敌人不服王化,也不把你当水看待,而非要向你动刀动枪,你怎么办?即便人的性格真能修炼到水的境界(对这点我存疑),人的血肉之躯可无论如何不是水,除了义和团外,没几个人会真相信他的身体可以刀枪不入。
当然我们不应鼓吹战争,但决不能放松武备。让你崇尚武力的对手不敢向你轻启战端的最好办法不是让他知道道理是在你这一边,而是展示出你自己武装力量的强大。花钱在国防就像是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付保险费。表面上没有创造价值,但防止了可能的损失。现在有几个问题得问问中国人。问题1,由于松懈武备,晚清中国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义和团与洋人的对抗中一再失败,向西方和日本赔了上亿两银子,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你,如果可以倒转历史,是否愿意拿这上亿两银子在战前加强武备,从而避免战争?问题2,
抗日战争时,日本的侵略使中国损失了上千万条生命,和数千亿美元的财产。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你,如果可以倒转历史,会不会选择战前拿出数千亿美元建立强大的军队,从而阻止战争的爆发?如果对这两题,你的答案都是“会”,那你现在是不是会赞成中国政府应该花更多的钱在国防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