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生活与爱音乐

(2009-10-16 09:47:43)
  有几类行业,比如文学,绘画,数学,歌唱,也包括音乐,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天生的才能还是不要搞,真正搞进去,要么是天才、要么是靠超人的勤奋。任何东西,如果喜欢它,把它作为业余爱好是最好的出路,这才是享受的境地。因为,作为专业吃这碗饭要不断苦练,要能让人评头论足,而作为业余则是自得其乐,才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呢。我觉得,没有压力才能使人真正地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通过这种自得其乐达到自娱的目的。

      

         我从小对音乐没有显出偏好。直到上初二时,一位高年级同学用手风琴为班级合唱伴奏引起了我对这件乐器的兴趣。父母看出我没有这份音乐遗传,要是练练的话最多也就是个一般的音乐工作者而不会成为音乐大家。他们让我学习手风琴、学音乐,把音乐作为我的爱好,作为对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结果,有手风琴作为终生的兴趣爱好,虽然没能如愿考上解放军艺术院校,我并不感到遗憾。这些年来作为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自认为有了相当不错的音乐欣赏水准。

      

         首先,喜欢音乐要有个好心态。如果你缠绵于俗世的功名利禄、急怒烦躁,当然不会有心情去听音乐。其次,要有个好场合。一般来说,去音乐厅可以听大部头作品,可以听任何题材,在那里听的是专业水平,自然会专心致志,尽心品尝作曲家的作品和乐队的演奏水平。我个人而言,听音乐的最好地方除了音乐厅之外居然是在我私密的空间里,可以想放多大的音量就放多大,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不必顾虑别人包括家人的感受。因此,我房间里的音乐CD全是自己喜欢的,一大摞放在那里挨个听。一张维瓦尔第的“长笛”听几日再换成海顿“时钟”...... 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放些轻松优美的轻音乐,伴随着自己闲暇里做些其他的事情。

      

         莫扎特的几首弦乐协奏曲可以说是一部杰出的音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曲家用大量弦乐独奏主旋律一而再地重复以加深听众的印象,这里小提琴所表现出的那种平静,自然,纯真,那种游荡于蓝天碧水苍山绿树间的恬括心情;那种和爱人独处、心无旁萦的精神境地;那种游离了俗世功名利、放眼净山静水的豁达,真是难以用文字表达。作曲家用这段优美无比的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更多遐想的余地。也许用文字表达是比较苍白的,不如音乐流水般的旋律叙述。大家看一段文字大概只会背诵一遍点头称是而已,可是一段音乐往往给每个人以不同的感触,如果用文字写出来就是无数篇妙文。所以我想,音乐的魅力正在于能够给人们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许多著名乐曲的第二章最好听。比如佩尔金特组曲中的第二章,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第二章,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和第一小提琴曲的第二乐章,莫扎特几乎所有作品的第二乐章等等。这些乐章都是在主旋律激情之后的和缓、平静、抒情,表现了作曲家们心里所构思的平和境地,听整段的大部头交响乐真的很费神,而听这些第二乐章恰好让人直接进入最好的场景。我常常把它们挑出来专门听,这些安静得有如天籁之音有时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躁动的心情慢慢地得到舒缓,让你有种纯净超脱的感觉。这个时候,我把它看做是生活奔波忙碌中难得的放松时刻,独自一人随着恬静的音乐旋律幻想自己飞翔在天上,虽然稍短却也足以让人有片刻遐意。我曾把这种只听精华部分的业余听法,比喻为音乐快递。因为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自己工作之余的忙乱生活。    

          

         说实话,我宁愿认为音乐是生活,这里不是指“音乐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理论上谁都知道音乐的非具象性,音乐对于它的欣赏者来说,虽然本质上只是一种生活的内容,但实际上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朋友们爱音乐吧,因为这就是生活。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