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我们民族的屈辱,总会有一种撕心裂肺的苦痛,我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轻易翻开历史的这一页,这是写满民族悲痛的一页,这是刻写一个国家耻辱的一页,片名两个醒目的惊叹号足以把主题点明。我想,但凡有文化良知,有民族觉悟的中国人都能够读懂这部影片带给我们难于抑郁的痛苦。而这不仅只限于中国的观众,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展开,任何国籍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此刻的画面切换和音乐烘托无须解释,观众更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沦陷后痛苦的挣扎。生灵涂炭的场景真实得可怕:树枝残挂着的人头、地面裸露的尸体、无辜路人被随意射杀、日本兵劈杀战俘时紧张兴奋的表情、仅露出地面被活埋的头颅、日军重机枪下手无寸铁的人群像地里的庄稼一样被撂倒... ... 随着陆剑雄(刘烨扮演)和俘虏们最后的呐喊“中国不会亡”,此时凝重的氛围几乎令人窒息,压抑之余为之动容、哽咽之间感受到的是无比的震撼。
以往观赏影片时,总会受到一些不协和声音的烦扰,但在今天的放映现场见不到交头接耳,听不到手机刺耳的铃声。看电影吃零食、喝饮料本来是影院里的一道“景观”,观察我前排一对拿着可乐和爆米花入座的青年男女,影片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食品和饮料。整个观影过程,大家表现得庄重、肃穆,角落里不时传来轻轻的抽泣声。
或许,这是所有观众都能从影片一开始就感受到的一种无处不在的气息。陆剑雄与士兵们死守城门的坚定目光、被机枪扫射瞬间倒下的成千上万百姓的大广角特写、日本鬼子庆功仪式上跳的群舞、一个个经受了极度恐惧又变得茫然的面孔... ... 无不深深地震颤着每一个人。要说这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我同意,这种折磨在精神上摧残你的同时使你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剧情中无以自拔。影片放映时,有的女性观众几次拿出面巾纸擦眼泪,虽然我没有哭出来,目光却已经呆滞,并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就连思维都不敢妄动,唯恐会联想到更令人揪心的场面。身边一位女学生走出影院时对我说,以前看过其他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都不及这一部,那种被勾起的惨痛感受让人觉得胸闷,一见到逆境中那些无助的女同胞,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了。
毫无疑问,在我们这个遍地充满娱乐的时代,并不缺乏伤感,但从不经意回顾自己的历史,缺乏的是一种理性的反思、一种相对于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此片则愈显弥足珍贵。当所有色彩都不能表现这段悲惨历史的时候,覆盖通篇的黑白色调为写实奠定了基础。大量采用的长镜和空镜下,一桩桩屠城血证、一处处残墙断壁、一群群被活埋被砍头的难民、一帧帧妇女被强暴的场景,天空也被染成了凝血一样的黑色。太阳在愤怒倾诉,月亮在痛苦哭泣,历史真相伴随着机枪扫射的血腥蒙太奇,反复扯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暴露出人的丑恶与禽兽的本性。让我们感怀神伤的同时警示自己的同胞发自内心深省,不忘这段历史,绝不允许历史重蹈覆辙。
虽然,影片有些地方尚存颇多争议,但我觉得在野蛮屠杀和肆意蹂躏的背景下,主题始终渲染了中华民族不屈的信念,用了尽可能多的笔墨描写人性最原始的本能——求生欲望。当毫无反抗的中国百姓以自己的懦弱换来的却是日本兵更加肆无忌惮地禽兽般的孽杀,这里需要一副表情、一个电影符号,一种能够使人加深记忆的特殊手段来表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我们有理由相信残暴之下有一种信念叫做不屈,镜头中青年军官陆剑雄的表情和目光就已经在说明——中国不会亡,也不可能亡,这也是千万个和他一起走上死亡之路的士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的心底呐喊。这吼声恰恰代表着一种民族的尊严,它诠释着三十万惨遭涂炭的地下生灵,诠释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信念。我想,这应该是影片最摄人心魄的地方。我们必将铭记自己民族的尊严与肩上的使命,牢记中华民族曾经的痛苦历史而愈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