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点评:七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

(2015-08-24 14:39:12)
标签:

股票

分类: 培训感悟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第三课时设计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及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在将技能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差异化教学及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等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分层练习、动作展示、互帮互学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及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排球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一项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很强的体育运动,主要通过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技术进行进攻和防守,属于非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并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意识,发展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正面下手发球是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在发球技术中动作结构相对简单,但学生要较好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其动作结构由身体基本姿势与持球、抛球、引臂击球、击球后身体动作等几个部分组成。抛球与击球的协调配合是学生能否较好掌握动作的关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抛球不稳、击球时手臂弯曲、击球点不正确或不固定、击球时身体重心过于靠后等错误。尤其是学生在练习时把握不好击球时机,造成漏击或出球方向偏差,影响了正面下手发球质量。在本次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该技术动作的关键因素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犯错误,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水平四七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渴望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肯定。特别是随着他们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这些心理特点均有利于开展排球知识及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的学习活动。另外,在生理上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增长较快,身体协调性、控制力及肌肉骨骼力量明显增强,具备了学习排球运动相关技术的身体条件和基本能力。七年级学生对排球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视、网络等相关媒体,通过观看各类排球赛事,获得一些排球知识,真正参与排球运动的机会比较少。由于排球运动是一项娱乐性和趣味性很强的项目,因而学生非常喜欢上排球课,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之前有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经历,对排球基本知识和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从技术掌握程度上讲,还不是很熟练,特别是球性较差,有待进一步强化。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材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各种姿势的持球与抛接球

第二课时:基本姿势、击球手型与挥臂击球方法

第三课时:抛球与挥臂击球相结合学习

第四课时:排球正面下手发球过网(考核)

本课时为第三课时

五、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抛球的稳定性和击球时机对正面下手发球出球

质量的重要影响,并能说出抛球和击球的动作要点。

(二)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75%以上男生和65%以上女生能较好地掌握抛

球与击球相结合练习,并能在自主练习中做到抛球高度合适,击球时机得当,出球方向正确。

(三)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抛球稳定,击球时机恰当。

难点:抛球与挥臂击球的协调配合。

七、课堂准备

(一)排球50只,分成两筐分别放在篮球场篮架附近。

(二)在地上划四个直径为2.5米的圆,均匀分布在场地中。要求间隔一定距离,以免学生练习时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馆的四面墙上做高度为2.24米的线型标记,方便学生进行不同距离的发球过“网”练习。

(四)在探究和合作练习时,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以圆为中心,分区域进行练习。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复习抛球方法、击球部位及手型

教学组织:

1.将学生分成四组,同组同学围成圈,相距一臂距离,进行听口令换位接球练习。

2. 以圆为中心分区域自主进行各种抛接球练习及偿试以虎口击球的不同部位,观察出球方向。

教学要求:听口令换位接球要求学生抛球稳,高度恰当,听到口令后及时接住右侧同学抛起的球。以虎口部位击球的不同部位时,控制好手型,并要求直臂击球。

设计意图:巩固前一课时学习过的击球手型和击球部位,培养学生空间感。

(二)主教材实施

教学组织:

1.徒手模仿抛球、挥臂击球配合练习

动作要求:准备姿势为两脚前后开立,身体正面朝发球方向,一手持球,一手直臂后引,听“预备、1、2”口令进行反复练习,每人练习25次左右。

设计意图:强调准备姿势的重要性,为发好球创造条件。通过统一口令下的反复模仿练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抛球与挥臂击球节奏。

2.2人一组(由距离近到远)的发球合作练习

动作要求:强调击球手型和击球点的准确性,随着距离的加大,增加直臂击球的幅度和速度,同时逐步要求上下肢协调用力。每人发球次数不低于20次。

设计意图:通过2人一组不同距离的发球练习,对学生提出控制发球落点的初步要求,有效引导学生随着距离的变化调整击球速度、力度等,促进抛球与挥避击球的协调配合。

3.对墙发球,让学生在不同距离发球线后将球发至2.24米高的标志线以上区域。

动作要求:正确掌握击球点,控制好出球的距离和方向,每人发球次数不低于15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发球距离,体验发球动作与用力方法,以标志线为目标,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感受成功喜悦。

4.拓展练习:发球过网

动作要求:在排球场端线以正面下手发球方式将排球发过球网,每人偿试3~5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排球场体验比赛发球的感觉,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老师提出新的要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好伏笔。

(三)自我评价

教学组织:以组为单位,每人发一球,小组长统计本组得分。

动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已动作掌握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发球过网的发球线(3M、6M、9M),如发过网并在有效区域内的,则在3M线发球的得1分、在6M线发球的得2分、在9M线发球的得3分;如发球过网但不在有效区域内的,则减半得分;发球未过网的均不得分。

教学目的:在检验和评价学习情况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培养学生竞争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展示

教学组织:每组推荐男女各2位同学进行发球动作展示,并先请学生点评,随后老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展示,发挥榜样作用,使同学们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并激发同学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教学评价

(一)注重技能学习,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

本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抛球与挥臂击球”展开,从教学导入到主教材执施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把学习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教学中,每一个练习手段教师都提出明确的动作要求,确保练习动作正确规范。强调以练为主、精讲多练,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且对练习的数量有具体的规定,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密度。我们都知道熟练生巧的道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动作质量。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性质。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自主评价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例如:让学生以发球手型击排球的不同部位,观察球的运动方向;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观看对方在发球时的动作是否正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有自主学习和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适当时机给学生点拨指导,使学生通过体验和思考掌握动作要点,达成学习目标。

(三)运用差异化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及对动作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中通过自主选择的差异化策略运用,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练习。主要在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时自已决定练习距离;在对墙发球过标志线时,让学生依据自已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自由选择发球距离;在拓展性练习中,为了让学生能将球发过球网,体验发球过网的乐趣,不规定发球线,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差异化策略的运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感受到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

(四)采用目标教学,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排球发球的远度和准确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目标性的兴趣点,如果让学生反复无目标地进行发球练习,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两人合作发球、在墙面设置2.24米的标志线、在不同距离的发球线将球发过球网等手段,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明确的练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

评审意见:此设计要素齐全、表述清楚,根据教学重难点展开论述,但描述的有些繁琐,有些内容是可以简单一笔带过,抓住重点后直接深入表述会更好。前后部分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这样更能体现出微课的特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