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进行磨课

(2012-06-22 03:47: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培训感悟

为什么要进行磨课

参加甬绍两地联合教研所想到的

     磨课、磨课参加教研活动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磨课呢?在参加浙江省特教教师沈斌老师组织的教研活动每次都是有很多次磨课的,在教研活动中每次都有很多收获的,每次都有很多感悟的,今天参加完甬绍两地联合教研活动后我对磨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磨课磨的是重视

    有特级教师组织的活动,都要磨上几次课,甚至是10几次课,难道是特级教师的水平不够才进行磨课吗?我现在的理解是特教师教师对活动的重视,因为磨课能体现出对此活动的关注,因为磨课能体现出让参与者能更针对课、针对上课的内容有所想、有所悟,这种悟是针对教材、针对活动二产生的。如果一次活动很随便的让一个老师去上一节课,上课老师也很轻松的来准备,周围的老师就像与自己无关一样,随上课教师自己去准备好了,这样的教研准备本身就已经失败了,最主要的参与者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研的质量,总之因为重视才去磨课。

二、磨课磨的是体现

    因为有了磨课的过程才能让我们真的对磨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在磨课后展现在听课教师面前的是一个团队、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市的教学水平的体现,而不是让谁代表某一个团体,就是上课教师自己的事情了,与整个区域的其他教师都没有关系了,我不这么认为,既然是代表某个区域来上课,就要全力的准备,把本区域的教学实际水平、甚至是最佳的教学水平展示给听课的外地老师或其他团队的老师。我们经常在一些活动中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课也能推出来展示、交流,真丢人。笔者认为这时最应该展示给大家的是最好的一面,要让课一上就知道这个团队很重视,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且诠释的很好,课有瑕疵太正常了,但要能体现出一定的水平让其他参与的教师有所收获。

三、磨课磨的是实效

   老师们平时的工作都很忙,出来一次真的很不容易,自己的课还要调好后才能参加活动,有时还要乘车外出很远去参加一次活动,这样的活动无论是老师本人还是学校都付出很多包括我们的学生,那么在这样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就要讲究一下实效性了,让我们大老远参加的老师通过活动有一些收获,收获的不是没有在学校上课,收获的不是我到外面学校还可以轻松一下,顺便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收获的不是可以到举办学校吃顿免费的午餐,这些都不是,而是通过活动让参与者能对课堂的把握、调控有新的认识;或者让参与者对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有新的理解,通过活动真正的收获一些东西,通过活动能真的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听课的基础上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即使教研活动没有什么本质的收获,我还知道了这样上课是不行的,我的课堂一定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这也是收获,这是积极心态的老师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教研活动一定要有实效性,否则这样的活动慢慢的就没有人从内心是要参加的了,如果参加也是被逼的,这样的活动就名存实亡了。

四、磨课磨的是脸面

    磨课可以使课上的更趋于完美、磨课可以把教材诠释的更加详细,让教学教法更趋于合理,展现给听课教师的是比较成熟的课,而不是简单的试上一次或者找几个人简单的听一次提点建议就好了,这样展示出来的课往往会让本区域的老师很没面子,因为你代表的是本区域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这个区域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的就没有办法了。

    特级教师沈斌老师的教研活动为什么能吸引全省、甚至是全国教师的关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效,每次教研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没有多余的空闲扯皮、闲谈,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专家参与都和所有参加的老师一样待遇一起吃工作餐,饭后就开始评课交流、互动,从来没有是专家一言堂的,点评、评课都要有实效,少说美言、少来虚的,都来实的,好话都会说,都爱听,这样对上课老师、听课老师的收获是最少的,多提一下意见,多提一些教材应该怎样理解、这个环节应该怎么更合理。而不是说了一大堆优点,提了一点点不足还胆战心惊的。说了一大推的感谢还觉得不够还要再加上一句感谢。

    很欣赏沈特教研活动中提的一点如果你说优点可以,说出几点优点后请你说出至少比优点多一点的不足,这样的教研交流我只在沈特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感受到了这种评课背后的巨大收获。

今天的听课我问了一节课的老师磨课了吗?磨了两次。我的回答是我参加五城区教研活动,宁波的课一共磨了12次,沈特把自己女儿前脚送进高考的考场,然后就到徒弟学校去磨课、听课去了。每次磨课都请一些徒弟参加提意见、完善意见,然后亲自参加了最后的5次磨课。这样推出的课才能让听课老师对上课教材的理解产生变化、对听课老师以后自己上这个教材有借鉴意义,让听课老师参与活动后有经验可借鉴。

    这是一种态度,对待教研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积极的,是上进的,是需要我们学习推广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组织的教研、组织的活动。我们要想让教研更有效就要明确组织者的目的,首先从参与者的态度入手,首先改变参与者的态度。

    就如本次活动,全区小学体育教师本来就不多,听完课下午交流时就只有举办学校的三名老师和一位点评的老师,然后就是我了!可见老师们对教研的态度、是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被课的呈现所打破了,还是组织者的组织让老师们感觉到不好了,还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我不想多说明,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很多老师没有参加,或没有全程参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