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禅缘,武陵遗客
(2013-07-19 14:17:40)分类: 写作︱铺纸研墨。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闲隐光阴,韶华烟霞深处,简朴院宇,一枝松风袅。有童子或煽火煮茗,或汲泉酿酒,或翻检草药,或屋檐浇花。他的身旁,松风轻拂,石桌上还放着一盘未下完的棋。我可否,借诗中的云雾,漂洗你满身的尘埃,消解你一世的愁苦、流离。
贾岛,他是苦吟诗人,批阅着世上山水流转,岁时变迁。这一回,他以山中问道的名义,借故寻访渔樵钓叟,山寺僧人,听鸟儿的梵唱,赏花儿的卧眠。浮躁的时代里,闲下来时,读书修身才是正经事。
他是青衫落拓的旷达诗人,年少时,手掌青灯,身伴古佛。后来,命册中记载他还欠尘世一段宿缘,要让他为诗奴,生来写诗,还清世间风月琳琅。他,贾岛,漂泊羁旅的诗人,水宿风餐,心有壮志,却应试不第。
关于这首诗,贾岛是这样布局谋篇的。是以松下偶遇牧童起,又以充满禅意的云深不知处结绳,化繁为简,处处漾着素淡之美。诗人采用问答式独树一帜的手法,写访友不遇,细针密缕,不囿于传统的写作方式,富有特色。
贾岛是苦吟诗人,他极注重作诗炼字时苦心孤诣的构思。于他而言,诗是日光,是泉水,若是一日不写诗,身心会枯竭。所以在贾岛的眼中,愈是经过光阴文火淬炼的文字,愈能体现出深思熟虑的况味,这种况味,并非朝夕所成就的。关于贾岛炼字的精妙,有这样一则典故。
彼一时,那一日。贾岛同往常一样,素日里闲来无事,便骑驴四处游走。这一回,他要去寻访好友李凝的幽居之处。蓦地,他骑在驴上随口吟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觉得惊艳,后又细想,则经不起推敲。思来想去,觉得“推”字妥帖些,但还是拿捏不准。于是,便骑在驴上做起敲门与推门的动作。街坊邻里看了,觉得惊讶,以为贾岛喝醉了手舞足蹈呢。
这时,贾岛正巧碰见了韩愈经过。此时的韩愈于京兆尹暂任吏部侍郎职务,为官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文学造诣更是名震四方。韩愈见贾岛太过入神,骑着毛驴竟要撞到自己的马车,便上前询问明白。
贾岛把事情原由告诉了韩愈,也把诗念给了韩愈听,称自己冥思苦想着到底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更加显得动作形象化。韩愈听后,说用敲字更胜一筹。诗句的环境本就渲染得清幽,更何况人物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僧人,此处用敲字,既显出僧人的礼貌,又不会惊扰周围幽静美景,如此更熨帖、精当。
贾岛听后,郁积的苦闷也豁然开朗,啧啧称赞韩愈炼字的高超绝妙。韩愈亦称赞贾岛对作诗选词的严谨态度。于是两人一见如故,只叹相见恨晚,便时常一起吟诗作对,谈论诗词歌赋,成为了情深意重的芝兰之交。
另外,贾岛在《寄韩潮州愈》诗中开篇便写“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交代了与韩愈笃厚深挚地友情。而这首《寻隐者不遇》中的问答才是点活全诗的生花妙笔之处。尤其是寻隐二字,彰显出诗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期冀、神往,厌恶世间繁华地鲜衣怒马。他执笔泼墨,想写的就是踽踽独行的年岁里,内心最单纯素朴,渴求隐逸山水林泉的愿望。
纵然寻访不遇,落榜的光阴衣衫褴褛,但青莲禅心的珠玑字句,依然能宽慰饱受风雨侵蚀的沧桑内心。所以,整首诗饱满的画面感是从“寻”字一步一步逶迤舒展在眼前,语言清朴,意境超逸,氤氲迷蒙的景致像青烟幽远的山水画,仿若泼墨纸上。
譬如,“云深不知处”,是素洁的,被诗人轻描淡写勾勒,语言浅显,却又显幽深。设色质朴素静,染着仙风道骨的脱俗风气,予人一种轻灵冲淡的情怀。而松下、采药、山中、云深,如此充满禅意的素淡词语,又给隐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字里行间,还流露出诗人精雕细琢的构想。所以,贾岛的这首诗,当属五言绝句中朴素清淡的天籁佳作。
全诗蕴藉隽永,简洁清新,似花朵,娇羞未全开。诗中,诗人并没有把寻访的目的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与童子一问三答的方式,心意婉曲的表达心中渴望与幽人隐士焚香谈禅,论佛悟道。诗人本是希冀能遇见隐者,与其寒暄,谁知寻隐不遇,但他并没有过多的惆怅哀伤,反而愈加的对隐者高蹈脱尘的情怀充满了歆慕。
浮世纷乱,人心疏离。又有几人,痴守旧年。也罢。要有一段清闲素淡的时光,春辰摘时花酿酒,夏令蓄荷露煮茶。秋收在山中行走,冬至于陋室读经。拉家长里短,谈渔樵闲话。隐者的山居日子,熬煮着一段草木精华的素淡锦年。那些阵阵药香,疗解了俗世人心中的贪嗔痴,妙手回春了一个又一个浮夸人心中的执念,根治了宿疾。
我打从隐者竹屋离开时,恍惚听见了云雾深处的袅绕山歌。话说那山深水叠飘渺处,住着一位采药营生的幽人,治愈凡尘俗人心中的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