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上午在北京教育学院聆听了迟希新教授主讲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理念、策略与实践路径》。“新”体现在——新境遇、新对象、新任务,应对“新”内容要从理念、途径、方法上加以改进、提升。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宏观背景:榜样法的困境与提升,孩子感恩的缺失,过度社会化,受网络、媒体及环境影响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微观背景:德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的现实矛盾抵牾。
教育的道德标准:教育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教育代表是人为善的意图。
德育与短板理论:智育差了出次品;体育差了除废品;德育差了出危险品。
什么是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是那些行善的人而是那些从来不做恶的人。
当代学校德育的病态症候:无根的缺少灵魂的德育;形式化的假大空的德育;孤立的缺少整合的德育;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德育;灌输的没有共鸣的德育;主知的忽视通情的德育。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略:宏观-的与观念的转变;中观-的与策略的变革;微观-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在青少年德育中引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认识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在德育实践中建立大德育体系。
理念从哪里来-读书--系统阐述思想-美国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诺丁斯的课程体系:对自我的关怀;对亲人的关怀;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思想的关怀。
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请试着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他。
同理:发挥同理心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想,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倾听: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地倾听,让孩子有完整的表达的机会并同时给予温馨的回应。
德育策略的变革:变强制灌输为积极引领;变理论说教为行动研究;变强权命令为心理相融。
德育内容选择与方法运用的创新:体验法特别关注了情感的因素。思路:感受—分享—移情—行动。公益广告的德育教化:有新异性、思想性、隐含性、教育性。
转变人的态度是艰难的,在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是必须要触动他的情感。心理学态度转变的登门槛原则。
学校德育组织与管理中三种常见的认识误区:学校德育工作论;团队活动替代论;日常管理取代论。
怎样避免德育工作的误区:发挥教师团队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导合一;转变教育主管部门的德育管理理念。
团队替代论误区:增强团队活动的计划性;加强活动组织性增强德育活动整体性管理;注重对活动的总结和提升。
日常管理取代论:彻底摒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倡导体验教育,创建道德体验空间;增强隐性课程,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老师的人才观,人才观变了,教育孩子的态度也会变。
最能引起我关注的是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今天的学习最吸引我的看法是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是艰难的,在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是必须要触动他的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突出的感觉是新时期德育工作面对新境遇、新对象、新任务不仅需要我们更新德育观念,变革德育,更需要我们在德育内容选择与德育方法实践运用的创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