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市场经济)整体经济的波动来自于:社会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变动。经济学上把这些曲线的外生变动称之为--对经济的冲击。
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之为需求冲击;
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之为供给冲击。
这些冲击通过使产出与就业背离其自然率而破坏了“经济福利”。经济学家用“稳定政策”这个词来指旨在减小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为。由于,产出与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于其长期自然率,而缩减经济周期的波长。
对社会总需求的冲击:
信用卡减少了人们持有的现金量,货币需求的这种减少相当于使货币流通速度得以提高。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名义支出增加,以及总需求曲线向外转移,在短期时间中,需求的增加引起经济的支出增加------它引起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原来的价格上,企业现在出售了更多的产品,雇佣了更多工人,并使现有工人工作更长时间、更充分使用机器与设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需求的高水平,拉动了工资与物价。随着物价水平大幅上升,需求量减少了。经济逐渐接近生产的自然率(长期时间上的供需关系的均衡点)。但在转向高物价水平前这一段时期,经济的产出高于自然率。但这一时期极为短暂,供给侧过剩和物价一旦高涨,需求的旺盛就将不复存在。
央行们,如何减缓这一高涨,并使产出接近长期均衡的自然率?央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以抵消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抵消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就可以稳定总需求。因此,如果央行们可以熟练地控制货币供给,它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需求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包括美联储在内,具有必要的技能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对社会总供给的冲击:
供给冲击是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企业定价的经济冲击。由于,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价格,所以又称其为“价格冲击”。例如下列:
摧毁农作物的旱涝灾害。食物供给减少拉动食物价格。
企业减少三废排放量的新环保法。企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客户。
工会总体力量的增加,拉动了工资与工会工人生产产品的价格。
国际石油卡特尔组织,通过限制竞争,主要石油生产者可以提高世界石油价格。
以上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不利的供给冲击,这意味着它们拉动了成本和价格上升。像国际石油卡特尔的解体这种有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与价格。
像物价水平上升而产出低于自然率的经济现象称之为经济滞胀。
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像美联储这种控制总需求的决策者,会遇到二种艰难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保持总需求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产出与就业低于自然率。最终,价格下降到原来水平时恢复到充分就业。但这个过程的代价是痛苦的衰退。
第二种选择是扩大总需求,使经济更快地达到自然率。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的冲击是同步的,则,经济得以显著增长。当然,这种选择的缺点是物价水平持续提高。
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既可以维持充分就业又可以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
长期与短期之间的关键区别是:长期中,物价有伸缩性(即弹性),而短期中,物价是黏性(物价不容易变动、缺乏弹性)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为分析经济波动和说明不同时间范围内政策的影响如何不同提供了一个框架。
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物价水平越低,产品与服务的总需求量越大。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是一条垂线,是因为产出由资本与劳动量和可获得的技术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价水平决定。因此,总需求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出与就业。
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工资与物价停滞在以前决定的水平上,因此,总需求的移动,影响产出与就业。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冲击引起经济波动。因为,美联储可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所以,它可以努力抵消这些冲击,以“使产出与就业维持在其自然率之上”,而不是“自然率之下”,以确保充沛的产能与就业。而这才是中国需要借鉴的宝贵经验。
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而言,对社会的供给冲击是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企业定价的经济冲击。但对美联储而言,只会选择扩大总需求,而不会选择衰退。从而使经济更快地达到自然率。如果总需求增加与总供给的冲击是同步的,则经济得以显著增长。但这种选择缺点是物价水平持续提高。
为避免美国衰退,不使产能与就业低于自然率,美联储必然的选择是扩大总需求,使经济更快地达到或高于自然率。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的冲击是同步的,则经济得以显著增长。但这种选择缺点是物价水平持续提高。显然,美联储未来的操作必然是:逐步推高就业、产能、通货膨胀率--再逐步加息,如此循环。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40多年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美国已经完全变成了消费型经济体,80%三产,15%制造业,该转移都已经外移了,能源敏感度很小,经济对抗能源价格冲击能力很强。美国的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软件、传媒、数控机床、飞机,大部分是拥有高额垄断价格的超利润率产品,属于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收缩了部分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企业内部得以消化。格林斯潘早就说过,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反转过来,油价上升的巨大成本自然很大程度上由承载着全球庞大的制造业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来承担。中国印度都是实行能源补贴的国家,全球的金融资本看到这一点,事实上已经形成对赌局面,赌你财政能撑多久,赌你敢不敢取消补贴、放开油价,反复炒作需求因素,你要是不放开,就消耗你的财政(国家储蓄),消耗你企业和居民的财富;你要是放开,可能会冒通胀失控的风险。
面对两难,政策当局权衡之中,特别是可能当面临一个比较大短期冲击的时候,很自觉的选择是,延续补贴,把通胀压力延后,期望国际形势的转机,同时采用更强紧缩货币政策打需求,加快升值和大幅提高利率,信贷紧缩。
在进一步演绎:国际油价的大跌,对经济上靠出口石油能源与资源为生的产油国而言,很自觉的选择是,延续国家财政补贴,同时采用更强紧缩货币政策打需求,本国货币快速贬值和大幅提高利率,信贷紧缩。其实在世界石油价格的涨与跌的大幅冲击下,对非美货币国家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经济紧缩”。
油价要想跌到极低的点位,前提是美元打败了所有对手、又一次控制住了世界经济的局势与走势,美元真正进入了安稳的上升周期。
货币的有效供给取决于:央行的新增货币量,利率,还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即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其乘数为“1/存款准备金率”,此外还有一个即“货币的流通量”概念:=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这些要加以认识和把握,从而确保一国货币的稳定。
当利率低到一定阶段时,货币投机需求将长期存在,直到利率上涨到一定的高度即货币投机性的需求完全丧失。利率的高低决定货币投机需求的大小,因为这里有一个资本利润率的概念,也就是说:决定货币投机性需求的因素有2个:利率、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是引发货币投机性需求存在的源动力。
利率是制约通货膨胀最最重要的办法。资本利润率是制约各行业货币投机性需求大小的杠杆(这方面要靠财政方面的税制完善堵漏来加以有效控制)。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书里写道:“大多数恶性通货膨胀是从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财政支出开始的,虽然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为这种预算赤字融资,但它发现借不到钱,债权人发现政府有不良风险,为了弥补赤字,政府转向它能支配的唯一机制--印发钞票。结果是迅速的货币增长和恶性通胀。
在一个经济短缺、供不应求的世界里,通胀与失业率呈现负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但在一个产能严重过剩、供过于求的环境下,经济的滞胀必然出现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这是凯恩斯主义没有想到的,因为他那个年代,当时所谓的发达国家经济仍属工业化初期,大多数国家仍是原始生态,世界整个需求短缺。
物价水平上升,而产出低于自然率,这样的经历就成为“滞脹”,即产能释放不足、失业高企、物价通胀导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