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与机构相比,不具有信息对称和研发优势,以下内容仅围绕个人投资者(散户)的要素禀赋来论述。
要点:
1、银行股,欲获取超额收益,大概有两个途径。一是超优秀,比方招行。二是超便宜,日后反转,比方花旗银行。若是风险极度厌恶型,耽于常规收益,则可选择五大行。
2、民生银行未来更有价值,兴业等一众股份行会中规中矩。
3、招行、平安、民生,引领股份行,长期收益甚好。民营经济更有活力,这个毋庸置疑。若非行政许可及经济业态历史的惯性,今日把持银行业头把交椅的有可能就不是工行。
4、我们投资决策(买入+持有),任何时候,均要按照年化(十年以上)收益率须大于12%来思考和执行,扣除预设3个点的通胀因素,实际收益率为9%。按此策略长期执行,你的财富可以胜过90%的人群。哪怕是初始资金很少的人,坚持每月/每年投入,老年生活一样富足安闲。
5、近十年,从未离开过银行股,100%持有银行股。目前持仓:平安58%,民生35%,(兴业+光大)7% 。
6、投资民生银行的时间窗口,可能早了些,考虑到其它因素,我愿意持有等待。
7、在牛市中,股份行整体市净率到2倍就是高估。
民生银行
前世
今生 未来
前世,即2000年上市以来至2014年12月。根据平安证券交易系统显示,由17.22元涨至175.05元(后复权,收盘价),粗略算算,十四年间年化收益率为18%。同麟以为,不可谓不优秀。
今生,即2015年初至2019年7月。根据平安证券交易系统显示,由155.35元跌至140.82元(后复权,收盘价),一看就知道,近五年年化收益为负。
收益这么差,缘由?一来过去几年,尤其是2014年前后,那时民生银行的估值好像是上市银行股中最高的(PB在1.6倍左右),那时招行PB只1.27倍,兴业PB只有1.26倍,民生现在估值(PB)比那时低了60%以上。二来,激进的小微业务和经济下行造成了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加上“跟风”兴业银行搞同业业务,后来同业被限制,不良和负债成本上升,在双重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这几年业绩比较差。今生,话不多说。
未来,即2019年7月以后,未来,不是指6个月,也不是2-3年,起码考虑5年以上。投资,(对投资标的)需要检视过去,更应该洞察未来。
毫无疑问,民生银行,目前还在还债——为大量不良冲销。即2013年至2016年间的小微信贷坏账。
民生银行的标签——民营。人们只要一想起民生银行,就自然而然会想起这个。民营银行,在目前银行业里,也只有平安银行可以对标。
民营性质的银行,有什么优势呢?同麟以为,有着基因优势。以民生银行为例,一是,管理层无法控制公司,民生的控股股东都是人中龙凤,诉求高企且严正,企业往往会朝正确的方向以很好的速度前行,虽然免不了犯错,但很容易纠偏。国有银行的代理人(董事长和行长),他们控制公司的经营、决策。国资委、财政局、央企这些银行大股东的代言人(非执行董事或执行董事),对管理层的要求和目标,普遍不高是可以理解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他们对管理层的唯一底线,是不要出大的纰漏,这也是可以想到的。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在没有外力的加持下,一般会很差。
在目前上市银行中,董事长或行长几乎都是大股东行政化任命的,他们的薪资没有市场化,没法跟民生等其它银行相提并论,同麟以为,未来薪资的差距会更大。试想,这些国有银行的高管,他们知道《薪资办法》限制了他们的收入,一旦试错失败还会有问责制起诉他们,各种规章制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和经营头脑,久而久之,中庸之道就会成为他们的手法,这些银行就会趋于平庸。
过去的银行,很好经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累规模就可以获得很好的业绩,人人堪称银行家。未来的银行,需要精耕细作,差异化经营才能生存,胜者为王,胜者才有真正的银行家,以前大部分的董事长或行长不是,是媒体或组织在往他们身上贴金。
民生未来收益率,以现在的估值,十年期年化回报8%已经在眼前,同麟这个就不作推论了,8%稳定无忧的回报,大行、股份行都可以实现。还有4%的收益率能实现吗?
同麟以为,可以实现这个额外的4%
。8%左右可作为平庸银行的十年期回报率,优秀银行应达到12%以上,年化回报12%以上如何实现?这个就要从民生银行的管理层和大股东说起。即,人的因素,包括高管和控股股东。
勤劳。不是说国有银行的管理层不勤劳,相对来说,他们没有民营银行的管理层勤劳,很多时候,勤劳是外力施加的,没有外力加压,人都有惰性。企业经营得再好,收入差距不大,犯不着多努力,这会成为国有银行高官们定式思维,了解过二十年前的国有企业的人,就知道这是体制问题,一般而言,平庸是宿命。
国企,民企,外企,市场主体地位现在已经一样,现在差不多不存在“法外施恩”了,全凭企业自己施展拳脚。市场份额,先者为王,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抓不住或后知后觉者,市场留给他们的,只有残羹冷炙。
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个个是私人老板,个个是人中龙凤,他们对财富追逐的热度和信仰,是常人无法比拟的,由是,他们对民生银行的诉求会很多、很高,对于管理层而言,这就是压力。大股东怎么能够容忍自己的数百亿资金长期不赚钱,长期没有好的收益。
这两年,同麟参加了民生银行的股东大会,相较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在投资者互动环节,要比兴业实诚。兴业高管回答投资者的提问,都是证券事务代表事先将投资者的问题收集起来,再由他们为高管准备问题的答案,由高管念一念,很是虚假,很是无聊,完全是形式主义,这些年,他们做不到即问即答。
民生银行在2017年推出“凤凰计划”,也是针对(2011年—2016年)小微2.0模式犯下的错误做出的改革,有凤凰涅槃之意。据管理层说,小微3.0模式启动以来,不良率和逾期率都远远好于预期。历史债务,也就在今年可以基本出清。
其实,民生银行提出“民营企业的银行、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这是民生银行结合自身禀赋,结合市场环境,差异化之路之举,很投资者看不懂,觉得是泛泛而谈,了无新意。其实不然,大家都去搞零售,已经有了先行者招行,以及大部分银行都在对零售加码,零售业务这块成效也未必很好。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找到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一片蓝海,先者为王。
4%的额外收益的获取,靠管理层的进取心;靠大股东背后的大咖们的雄心及鞭策力;靠民营银行的灵活性和薪酬及激励制度。
持有兴业银行近十年了,离开兴业银行的理由:
1、总感觉管理层藏着掖着,不敞亮。
2、门类基本齐全,但其他子公司的利润只占兴业净利润6%左右,提升空间一直看不到。看不出花这么多精力和财力弄了这么多子公司,有多大意思。与其说是综合化经营,不如说是兴业银行负债是短板,靠综合业务获取一些负债。
3、投资兴业银行十年以来,我清楚记得,在2010年—2014年间,兴业的不良率是上市银行最低之一,招行当时不良率比兴业高,时至今日,招行不良率远远好于兴业。当时,我曾经问过李xx行长,他自认为计提充足,资产质量很好,事实是········。
4、本来寄希望于银银平台,能搞出个什么名堂,现在看来,也就这样。
5、投资是看未来,同麟觉得,民生比兴业更有价值。民生比兴业便宜30%,更重要的是,民生反转的几率很大,具有超额收益。
6、想离开兴业银行不是一天两天了,起码有两三年,苦于一直没有可置换标的。看到民生银行有反转潜力,由是·········。长期持有兴业,开头的前5-6年,兴业没有让我失望,后来的这2-3年,我的的感觉是,兴业相比较于平安和民生,财务更有粉饰之嫌。高xx的超人一等的水平我没看出来,作为一把手,其很强势,先前李xx在位时,其还礼让三分,现在的陶xx,并不强势,他接受行长之位,听命于高,有没有将前任的财务数据洗洗干净,我想未必。试想,高xx顾及李xx的方方面面,比方延期奖金和声誉等等,不可能在陶xx接受之际就允许陶去充分暴露不良,只会让陶慢慢消化。相反,平安和民生,相对会好很多,这两家的董事长和行长均可以做到充分暴露不良,为自己任职期间谋求一个很低的业绩基数,为自己任职期间有好的业绩表现做好铺垫。
7、一年间,兴业股价表现很可能比民生银行好,但是,时间周期拉长,同麟觉得,几乎不可能。
同麟2019-7-13日于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