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沁
家,那处最温暖的地方,请记得,常回家看看
http://s3/bmiddle/5326ff65g9ae72ec317a2&690
一、
一双红了发炎的双眸就是我今日看到的一双眼睛,在我像这位中年男子宣传小孩子可以在正常学习之余来学些特长的时候,他紧紧拉住身边那个还不足六岁的小姑娘犹豫的说,可能没有时间。
我去到的是个小镇上,能够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看到同龄的孩子都可以多才多艺的学习,其实是大部分家长愿意培养孩子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的逼于无奈。那个小镇,大部分都是老人接送孩子,家长也都是异地打工,很多老人跟我说,娃儿的爸妈不在家,难得放假回家陪伴一下孩子,对于这个社会的窘迫环境,精神压力,我知道,还有很多的小孩儿不能像我们一样对于喜欢的东西去进一步的学习。
二、
孩子见爸妈,老人见儿女,然而生活中的压力就存在于这些中间代中,不在其中不知苦滋味。为了能够给家庭多一些生活的资本,他们只能出去;为了能够维持娃儿像城里的那些小孩儿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他们不能经常回家,忙于奔波;为了自己的工作添薪加级,只能比别人更花时间在工作上;也许这些也就成了他们不能常回家看看的无奈吧。
已经大三了,马上我们也要踏上为事业,生活游走在各方的游子了,回家的次数也许会越来越少吧,记得以前我同学给我算过一笔账,以后一年就只有春节,五一,十一假期了,但一年中真正能够回家的时间也许就不足10天了,也许更少,一年就只能家人团聚一两次,父母现在都快五十了,再活个三十年,也许我们就见到不到30次的面了,当这些见面如此的数字化以后,我慌乱了,慌乱到怕,独身子女的我,更怕。父母越来越老,我工作家庭可能也会忙碌起来,见他们的次数只可能是有减无增,我要是远离外地,万一老人有什么病情变故而我不能及时赶到的话,后果会不会让我后悔都无法弥补?
三、
前段时间,我身边有个同学的爷爷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他是爷爷最疼爱的孙子,老人就是想看他一眼,他就想请几天假,回家一趟,可学院领导就是死活不同意,说什么就算去世了也没办法,这是规定,不能随便请假,家长也打电话了,就是没用,眼睛都哭肿了也不打紧。当时就很气愤,他领导就是人,学生就不是人了,家里都没老人吗?领导要是家里有人病危了,不是立马可以请假回家啊?
当我看到“常回家看看”这样一种行为被预设拟成法律条例的时候,我告诉身边的朋友,问他们怎么看的?
导读:据《山东商报》今日(1月5日)报道,拟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对此,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表示:“由于老年法属于社会类立法,因此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但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他们立马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我以后请假回家,可以有法律依据了啊!不用再担心受怕,偷偷溜走啊,工作了还可以带薪假期,回家看家人啊!长期在外面其实很想家的,见几天也好呀!
呵呵,那咱们以后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回家吃上地道的家中才有的饭菜咯~
但是我们细看这条条例好像又是对不经常回家的人做出应有的惩罚,真可谓政府人性化的表现啊,可以警醒我们经常回家,和谐社会民主自由,那这对民主自由法制观是不是又在一定的层面上受到了践踏呢?“常回家看看”本就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当中的啊,当道德的观念也要付诸于法律的办法才能让人成为意识的时候,有种悲感犹然而生。
四、
再过几天,就要步入寒假的生活了,想到以后,也许现在的假期是种奢侈,无需请假,无需后怕结果,无需担心薪水的高低,理所当然的整理行李,整理归家心切的思绪,有时就会傻傻的设想见到半年没见的父母和奶奶的场景,我们拥抱,桌上的冒着香腾腾的饭菜,我们嬉笑,谈论这半年的学习生活,可是无意中我就会看到在染发剂中斑白的发丝,眼光就会莫名的闪烁,但是看到他们对我的笑容,我就强忍着低头吃饭,不能让他们看到我的泪。
还记得进大学前,奶奶送别我时的情景,她握紧我的手,紧到疼,我感受到了她老人家手的老茧,这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吧,从我出生就一直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至我可以独立的穿衣,吃饭,印象中就再也没有和奶奶拥抱过了。
我知道,我需做的最简单的事也是最容易却被我遗忘了的事情,就是拥抱,我要拥抱奶奶,拥抱爸妈,因为这种亲情的温暖足以让我淡化心中的茫然失措,享受世间最美的温情。
又一年的归家春节季,春运火爆的气息又要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在外忙碌打工的人们,在外求学的游子们,拾起心情,我们一起走。
http://s15/middle/5326ff65x9968c8bdcb0e&690
写于2011年1月7日
我在新浪开了微博,欢迎您一起加入
weibo.com/liqin0206
小沁在这里承蒙大家厚爱:纸条,评论,留言,我都会细心阅读
如果您喜欢我的博客,就关注我吧
blog.sina.com.cn/lqzhuisui
特约撰稿\读者交流\推广宣传\专栏合作\媒体联络
Email:261636355@qq.com(注明博客,非工作勿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