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藏画--吴越武肃王钱鏐像

标签:
情感 |
http://s8/middle/5325362fha1187d5a95b7&690
http://s16/middle/5325362fha118805589bf&690
http://s12/middle/5325362fha11887e984ab&690
http://s15/middle/5325362fha1188b4f45fe&690
传说他降生时,“红光满室,后庭一片兵甲声”,他父亲钱宽认为不吉利,要将他抛弃在井里,全仗阿婆留养,所以,他小名“婆留”,后以“鏐”字代“留”字。这口“婆留井”遗迹尚在,钱鏐也有绰号,而且有两个,一个是“婆留”,一个是“海龙王”。当初,钱鏐的母亲怀他时,“家中时常火发;及至救之,又复不见”,他的父亲认为这都是还在腹中的钱鏐在作怪。钱鏐刚一出生,父亲便要将其溺死,奶奶王婆“倒身护住,定不容他下手”(《喻世明言》)。就这样,钱鏐就得了“婆留”这个名。钱鏐是个穷奢极欲的国君,在任期间,他把自己的住所修建得富丽堂皇,像传说中海底龙王的宫殿一般。所以说,“海龙王”的绰号,也包含了人们对他腐朽荒淫生活的斥责。
钱鏐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纳名士,皮日休、罗隐、胡乐等人来投奔他,他都以礼相待,给予优厚的待遇。他也喜欢吟咏诗句,和名士唱和。对名士的劝谏,他也能听从一些。他规定西湖边居住的渔民每人每天得交纳湖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供王宫使用。渔民有时捕不到鱼,只得从集市上买了来交税,怨声载道。有一天,任钱唐县令的罗隐进宫朝见,钱镏让他根据壁上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一首诗。罗隐当即吟道:“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何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镏的,钱镏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钱鏐死后史称武肃王。因为他举止奢侈,活到高龄,平生着力兴修水利,民间又称他为“海龙王。”
钱鏐治吴越,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整个五代时期,中华大地连年内战,遍地烽烟,惟有吴越一隅,未受战乱的影响。据说当时谋臣罗隐曾劝钱鏐出兵讨梁,他说:“我若出征,邻国乘虚来袭,百姓必遭荼毒。我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这是相当明智的审时度势之举。
吴越国有国七十余年,不烦干戈,安然无事,得以有机会致力于经济建设,终于使吴越国首府杭州超升为全国第一等的城市。当时钱鏐在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筑了“子城”,作为国治,称为西府。子城有两个门,“皆金铺铁叶,用于御侮”。后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城墙长达七十里。城东濒钱塘江,南至六和塔,西到雷峰塔,北达艮山门,形似腰鼓,俗称“腰鼓城”。这也是现今杭州城的雏形。
钱鏐在水利建设上颇有成绩。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鏐因江潮为患,百姓受害,就发动民工,以“石囤木桩法”,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里面装满大石;又以“罗山”大木作桩,竹笼横堆,垒在岸边,防止海水泛滥,使杭州不再受潮水的侵蚀,原先的卤湿地区,渐变良田。这座海塘,史称“钱氏捍海塘”。一九八二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星桥发现了当年的一段海塘遗迹。海塘分前后两道防线,前立几排晃桩,直接承受海潮冲击,以减弱潮势;后面就是堤坝,外侧为横宽十二米许的木框架,中间叠置盛石竹笼,内侧也建一道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在内外框架之间填筑泥土,著称于世的吴越捍海塘于是建立了。
杭州慈云岭是当时从城南江边通向湖滨和城内的重要通道口,这条通道是钱鏐开辟岭路开通的,并亲自书写题记,刻在岩壁上。慈云岭的东南是将台山,山巅有两排岩石拱立,钱鏐称之为“排衙石”,岩上刻有他所作的诗并序,部分字迹至今清晰可辨,如“南一剑定长鲸”、“帝匡扶立正声”、“辉争不伏神明”、“建瑶坛礼玉京”等。从内容分析,很可能是钱鏐于后唐同光年间建造的道观上清官。
其时吴越国崇信佛教,在境内广种福田,现今杭州西湖的大部分寺宇、塔幢、石刻等,都是这时期创建或扩建的。杭州著名的“四大丛林”,除孤山圣因寺是由清康熙行宫改建的以外,昭庆寺、净慈寺是吴越国时建的,灵隐寺也扩建于那时。著名的“西湖四塔”,即宝石山上的保俶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南屏山的雷峰塔和闸口白塔,都建造于吴越国时。此外,飞来峰青林洞的三尊造像,烟霞洞的十六尊罗汉石刻,玉皇山慈云岭的观音、弥陀、大势至摩崖石龛及灵隐天王殿的经幢等,都是五代吴越国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杭州佛教,始于两晋,盛于吴越国,吴越国寺塔之盛,为南方诸国之首。所以,那时的杭州有“佛都”之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