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片美得让人无比舒心的土地
——徐敬亚谈“国际旅游岛”建设
2009年4月12日,在深圳通过电邮,接受海南《南国都市报》记者曾苗采访国际旅游岛如下:
美梦残留于贝壳狼藉的海滩
记
者:您第一次到海南来是什么时候?住在哪里?那时候的海南在您眼中是什么
样的岛屿?
徐敬亚:第一次到海南,是建省后一个月。1988年——纷乱而火热的5月。
我相信那时的海南,是这个地球上最充满激情的海岛!满大街人流如涌,
投资者、淘金者、寻职者……纷至沓来。甚至辞职者、停薪者、躲债者、
逃婚者……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热情之光,没有一个沮丧者和
忧郁症患者——这个被后人统计为“10万”之巨的庞大渡海人群,把自己
个人的锦绣前程之梦,全部压在了这个海岛无以伦比的、未来蓝图的美丽
假象之上。
最终,这个建立在老乡、同学和呼朋唤友基础上的、自发的人口盲目流动
热潮,烟消云散。三五年后的经济恶化转折,致使大片闲置土地、烂尾建
筑遍布全岛。渐次退却的滚滚人潮,只留下了一片片贝壳狼藉的海滩。
海南,20年后的富人岛!
记
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海南旅游?是什么原因、或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您关注
和研究“国际旅游岛”建设?
徐敬亚:再次来海南,是14年后,2002年末。
驾车渡海,船近秀英,临海灯光彩带在水中闪闪浮动,宁静而略带柔美。
车过夜色中的滨海大道椰林时感觉最好。见到老同学老朋友,我说海南终
于安静了。当时内心里出现一种历史性感慨,竟然类似“感激”:世事沦
桑轮转之中,毕竟有一大批人坚守着留下,使这个中国珍稀的热带大岛一
天天恢复了沉静,并缓慢上升。
对于北部干旱、南方拥塞、寒暑严厉的中国大陆,海南岛在气候、生态、
人居空间等方面均得天独厚。随着大陆城、乡几何基数一样的扩容,海南
成为中国最适于居住之地,几乎必然。
在诗歌批评方面,我是一个略有宏观评论癖的人。在2002年末那些难忘的
冬日,我走在海南空无一人的漫长海滩,忽然想起德国韦斯特兰整洁而昂
贵的海滨生活景象。在几乎没有调查的情况下,我下车伊始就武断地说:
“依海南的生态与自然资源,20年后,它将成为一个富人岛!”
也许从那时起,我在心里悄悄担当了这个岛屿暗中的业余策划师。也曾无
任何商业目标地做过几个养老养生方案。在我那些煞有介事的《方案》
中,我把海南岛定位为:“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整个亚洲,乃至北半
球!……以海南为基地,整合中国北部、东北亚,乃至欧洲、北美的各类
国际旅游基地,形成一个全球最大型的金色候鸟式养老体系,使海南成为
中国惟一的、不可取代的热带养老天堂。”
也许,正是这种对海南过度的、预测式的热爱,最终使我于两三年后年应
聘海南大学。
北半球生态安然的度假冬宫
记
者:作为一个对海南旅游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您怎样为海南岛的旅游定位?您
又怎么看期待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
徐敬亚:2007年,我在《国际旅游岛的远景与难度》一文中写过:“自1988年建省
起,几乎经过了整整一代的时间,海南的决策者们终于提出了“国际旅游
岛”的发展战略。20年的代价,不止是时间。这一政策中饱含了无数曾经
犹豫的徘徊以及被迫中止的智慧。”
提出概念与落实发展之间,有着一个深深的、需要无数合力才能填平的鸿
沟。
按我的理解,“国际旅游岛”,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概念——在它美丽诱
人的5个汉字后面,海南需要集中全省的智慧,甚至集中民族智慧,对这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细如牛毛般的充分理解、充分阐释与充分丰富与细
化。5个字后面应该有50万、500万字的细化方案!
按现有的软、硬件衡量,海南如想普渡到“国际旅游岛”的彼岸(目前还
是略带虚幻的彼岸),需要一系列清醒的、甚至是残酷的认识转变。
我想,仅仅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必然应涵纳以下三
种人口格局与商业性预判:
1、短期度假:我指的是需要把全省旅游上升到国际消费的高度,这意味
着海南面临全面的升级改造,甚至是全局性的、颠覆性的旅游产品设计与
实施;
2、半年定居:我指的是把整个北半球视为人类的夏季乐园,而把人烟相
对稀少、风光宜人、生态安然的热带海南当作半年定居的冬宫。这需要做
更多的、难度更大的投资与规划;
3、人口迁移:我指的是海南未来可能出现一系列国际养老基地。为适应
发达国家老龄化人群来琼定居,使海南超高的环境资源与超低的生活消费
指数,成为国际旅游消费群体一个景美物廉的养老引力。必要前提是海南
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治安、商业服务,以及必不可少的全球第一流的医疗
保障体系。
这,需要重大的战略调整!
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变,意味着海南全省的旅游市场需要
重新定位;意味着各县市的总体规划需要重新调整;意味着每一项旅游产
品需要全面改造。
在以上三点的背后,其实还意味着一个更大范围意识上的转变,即全体旅
游管理官员、全体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全部的政府系统、市场系统,进行
一次旅游战略、旅游战术、旅游服务意识的全局性更新。
政府与政策的难度,超过建省、创特区不止百倍
记
者:您认为,为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海南省各个层面现在应
该怎么做?
徐敬亚:认识到一个独立地理区域天才般价值,并产生美好幻想,仅仅是第一步。
实施的难度,超过建省、创特区不止百倍。而最大的难度,不是资源、土
地和人民的难度,而是政府与政策的难度。政策不特办,便不能办特事。
按照理想的社会运转程序。当一个政府变更了本地的市场方向,其应当早
已准备好,至少随即出台一整套可付诸实施的政策、理念、方案——全省
需要把旅游由一个主管“局”所属的狭小服务范畴,扩大为全岛行政区域
几乎百分之百的政府功能!
我前面所说的三类旅游人口的移动,意味着大量岛外人士将以商业方式入
主海岛———购房定居、人口迁徙。这些大量足够富裕,也足够挑剔的客
人的来临,必然使海南旅游的服务范畴,由旅游局扩展为规划局、国土
局、民政局、商业局、交通局、卫生局、文化局、教育局……即全局。省
政府、各职能厅局、各市县政府……我们的岛,准备好了吗?
海南有一片美得让人无比放心的土地。海南孱弱缺少的,恰是文化与资
本。具体讲是缺少一种吸纳机制,一种文化氛围,一种高贵之风,一种与
土地之美相匹配的素然之态,一种热带大海岛的壮阔灵魂。
一切只是设想、预想、推想
记
者:“国际旅游岛”,似乎是一个和普通百姓离得很远的词,您认为,实际上
它能给海南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
徐敬亚:“国际旅游岛”这个词再大,它也不是建在天上,而是建在我们自己海岛
的土地之上。打个比喻,“国际旅游岛”相当于建5星级酒店,甚至建6
星、10星,但这酒店可能恰恰是你邻居,或者你的家都被围在了大酒店的
围墙里了。有一点可以确认,只要整个海岛向上走,向高处走,每一个岛
民也会跟着向上、向高。
按我的理解,“国际旅游岛”,应该成为一个足以令海南脱胎换骨的系统
提升工程。无论在政府行政、商务运作,或者对外交往、媒体传察、民生
规范等方面,海南必须按国际惯例办事。如是,首先百姓可以享受到这类
社会运行改革的实惠;其次,在基础设施及生活背景方面,一般百姓也可
以享受到交通(包括计划中的跨海大桥)、通信、绿化、免税(已局部实
施)、培训、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性待遇;第三,通俗地、商业化地说,
“国际旅游岛”就是要把海南建成一个“赚国际钱”的岛。政府税收多
了,按理说全岛的文化、教育,以及老百姓的医疗、养老等各类社会福利
也会逐步提高。
当然,这一切目前还都只是设想、预想、推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