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wozg5gy6MFRn7Z0Bf1&690参 加 聚 会 的 14
位 老 师 合 影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伏口中学94届同学暨师生聚会散记
 
10月3日,是农历重阳节后的第一天。一大早便阳光明媚金风送爽。6点30分,我出门到一公里外的公交站候车,经过几次等车、坐车,于10点钟到了100公里外的伏口镇。一个月前,便有昔日的弟子邀我参加今天在伏口举行的“伏口中学94届同学聚会”,因为20年前,我正执教于伏口中学,还担任过一个班的初一年级班主任。
http://s8/mw690/001wozg5gy6MFRESudV47&690
                                                                                       
伏口中心小学,原来的伏口中学地址
 
走到原来的伏口中学,现在的伏口中心小学门口(伏口中学已搬迁新址,原址便高规格改建成了全省闻名的乡村学校——伏口中心小学),在金灿灿的秋阳下,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校门口扎起了半圆形充气大彩门,高高挂着庆祝聚会的大红长幅标语。走进大门,只见不远处的长廊下,一些人正在做接待工作。一见我,便有人兴高采烈的喊着:“X老师来了!”,一边跑过来拉住我的手,牵着我到特制的签名画上签了名,便扶我到了食堂二楼的餐厅。
 
一进餐厅,唷,好热闹啊!中间由餐桌拼成的三面二层的座位,已经坐满了人。正面的主席台发言席前摆着鲜花。墙上挂了多媒体荧光屏,正对着屏幕摆了电脑。一走进去,便有好些人站起来招呼。有我过去的学生,也有10多位在伏口中学时的老同事。10多年20年未见,一见面大家分外亲热。我一个个叫着他们的绰号和他们握手。这里面有已退休多年的欧阳老教导主任,有同样已退休的优秀班主任赵老师,和他的老伴曾老师,以及另一位已退休的欧阳女老师,还有已调到县城教书的龙、王两位女老师。其余五六位则是“留守京都”——仍在伏口中学执教的中青年弟兄了。正说笑着,一位中等个子、戴着眼镜的中年汉子埋着头走了进来——他就是如今在长沙和人合伙办公司的原来的伏口中学骨干物理教师罗老师了。大家忙不迭的和他打招呼。罗和我在一起工作时是无话不说的好弟兄,今天一见,我便拉住他的手说:“我就料到你今天会来!”
http://s4/mw690/001wozg5gy6MG4MRON503&690
                                         
  那 天 活 动 的 两 位 主
持人
   
不多久,主持人——94届毕业的一男一女两位帅哥靓妹宣布活动开始。他们挨次介绍今天来的14位“嘉宾”——我们14位当年的任课老师。我们也一一起立向大家鞠躬致意。接着我们被请上主席台,给我们发纪念品,再合影留念。主席台左边的墙壁上,挂着赵老师专门为这次活动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在欣赏赵老师那俊逸飘洒的书法的同时,我也为赵老师道出了我们这些当年的“授业者”的共同心声而深以为然。
http://s5/mw690/001wozg5gy6MG4Y6F5q84&690
                                                                         
赵 老 师 在 讲 话
   
 接下来,该我们教师代表讲话了,用主持人的话来说,是让大家“重温老师课堂上的教诲”。赵老师早做好了准备,走上讲台,做了情真意切的长篇讲话,中间还情不自禁的吟起特意为今天的聚会所做的诗来,引来了满堂彩的掌声。
 
主持人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告诉我们,参加今天聚会的同学,一共有108位。一听到这个数字,大家都笑了起来。当时这一届有四个班,200来位学生。今天出席这次聚会的,有的是从上海、从云南、从海南,大部分都是从相隔万水千山的外地特意赶回来的。有在北京没来得及赶回来的弟子,也通过网络视频,和大家见了“面”,通了话。
http://s14/mw690/001wozg5gy6MG57upMV9d&690
                                                           
读 当 年 同 学 的 留 言
   
 轮到学生代表发言了。从远方赶回来的当年的“老班长”,讲话中告诉大家,一位“才女”同学和他私下里打了招呼,今天也要上台对大家讲话。随即便看见一位身穿绿外套、头戴眼镜、身材微胖的中年女子走上了讲台。她手中捧着一个日记本,告诉我们,这是她初中毕业时,同学们给她写留言的留言簿。每次从外地回到老家,她都要从柜子里翻出它来,重温一遍同学们的留言。于是,“老班长”随机一翻,打开留言簿让她读起那一页留言来。当听到“祝你走向娄底”时,全场哄堂大笑起来。当年以初中毕业后能考上中专为荣,而考上中专后就读的学校大都在家乡地区的中心城市——娄底了。二十年后再听到这话,我们自然会为当年的肤浅而发笑,今天的我们岂止是走向娄底?许多人都已走得更高更远了。留言的那位同学走上去见证了自己二十年前的笔迹,自然有些羞涩。可在场的每一位,谁又敢嗤笑自己当年的幼稚呢?大家心里装满的,只是对二十年来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
在活动进行的一个多小时里,不断有人走来喊我“老师”,望着一张张成熟的脸庞,我搜尽脑汁,却仍然叫不出来者的名字。于是,他们只有’“自报家门”了。听到名字后,我记忆的大门忽拉一下子打开了,指着说:“你是XX村人。”“你是XXX的儿子(女儿)。”是啊,当年你们都还是十四五岁的青涩少年,二十年后再见面时,你们却都已人到中年为人父母,脸上也略带了岁月的沧桑,难怪我不能叫出你们的名字了!
http://s10/mw690/001wozg5gy6MG5jSnCp09&690
                                                                              
与 当 年 弟 子 们 的 合 影
   
 吃午饭了。就在一楼的另一间餐厅里,已经摆好了餐桌。我们十多位老师被安排坐在正中央的两桌上。会餐过程中,不断有一轮又一轮的学生来给我们敬酒。在说说笑笑中,我们一口气喝完了桌上的两瓶“杜康”大曲,连平时不善言笑的欧阳老主任,也喝得脸颊微酡了。而邻桌上,或许是同学久别重逢吧,不管男女,个个摩拳挥袖,吆三喝五的干起杯来。几位女将更是豪气干云,引得我身边的曾老师频频点头,称赞他们是“高潮迭起”了。
http://s5/mw690/001wozg5gy6MHZYuvBy84&690
                                           
师生合影(后来补充进来的照片)
午餐后,师生一起,在响晴的阳光下照了合影,然后是各找自己的老师合影。几个弟子找到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小鸟依人般围在我身旁,拍了好多张照。尽管楼房已不是当年的旧楼房,但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校门外的归水河仍在汩汩流淌,静卧在河上的那座简单的两边没有护栏的石板桥仍在默默地将大家拉回二十年前的时光。秋日暖阳下,老师、同学心中都充满了融融的情意。
 
按照安排,下午大家还要继续活动。晚餐后自然会安排更丰富的娱乐。不过我由于有事,事先已和负责组织的学生说好,下午要赶回老家。甚至来时我都和长途班车的售票员打好了招呼,下午1:50分在伏口坐这趟车回去。可同学们盛情挽留不住后,告诉我他们已安排好人员专门负责送老师回去。于是一位男同学开了越野小轿车送我。路上,我们相谈甚欢。将近两个小时后,车子已停在了我老家房前的地坪里。开车的学生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着车回伏口了。目送车子远去,我的心里再次涌现赵老师书法里的那句话: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http://s14/mw690/001wozg5gy6MFS1fzJPbd&690
                                              
  归 水 河  畔 的 学 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