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重镇——枋城
(2011-11-08 09:32:16)
标签:
杂谈 |
历史军事重镇——枋城
淇河口逆行3公里,东岸有三个呈形分布的行政村,分别叫前枋城、后枋城、东枋城。放眼眺望,三个村与周围村庄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平畴沃野,一样的阡陌小道,一样的青砖瓦舍,因何名“枋”?何以名“城”?如果不是白纸黑字的史书记载,打死我也不敢相信,这里的文化这样厚重,这里的历史这样辉煌。
追根寻源话枋城
枋城原名枋头,始得名于汉末。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水经注·淇水》)。枋头村地处枋堰东头,因名枋头。当地人曾在淇河干涸时,于河底见到过枋堰基础,巨大长方形青石垒砌,有榫头连接,非常坚固。至于遏淇水东入白沟的目的,清嘉庆浚县志记载为“借水运兵马粮草,以伐乌桓,并引白沟水于同山坡灌田7000余亩”。通漕运,借水运兵马粮草的说法是可靠的。因为当时曹操准备北攻袁尚、袁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精于用兵的曹操自然会考虑并解决粮草运输问题。至于伐乌桓,是三年以后的事,当时能否攻克邺城还不确定,怎么会考虑伐乌桓?事实上,后来因为袁尚、袁熙兵败逃到乌桓,才讨伐乌桓的,所以伐乌桓的目的不可靠。至于灌田7000余亩,可能是后来的事,当时战士那么紧张,断然不会考虑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
回头还说枋头。这时的枋头其实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到东晋后赵时期,因羌族首领、龙骧将军蒲洪的驻守而名声大振,频见史册。先是蒲洪以枋头为根据地、大本营,筑城兴建。后蒲洪在枋城建国称王,兴建宫室,枋城实际成为国都。虽然不到一年,前秦便移师关中,建都长安,但枋头城却从此成为军事重镇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和五年(370年)前秦苻坚破邺灭燕,还军长安时路经枋头城,宴请父老,于枋头城建立永昌县,后改名昌水县。东魏时,汲郡治所从卫县迁到枋头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汲郡为卫州,枋头城又成卫州治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淸淇县。之后,清淇县几经兴废,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最终罢废入卫县,枋头城始废
石勒北上大败向冰于枋头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石勒修造舟船,谋攻建业,赶上天降大雨,三个月不停,军队饥乏并流行疾病,死人超过大半,又闻晋军将至,乃听从张宾之计,引师北上,图谋河北。一路上地方百姓坚壁清野,军中非常饥饿,士卒相互杀食。到达东郡,听说汲郡人向冰聚集几千人坚壁于枋头。石勒要渡黄河,担心遭到向冰阻击。张宾说:“听说向冰的舟船停泊枋堰下河渎中,应派遣轻兵抄小道偷袭,夺取其舟船,用来渡大军过河。大军渡河后,定能擒获向冰。”
秋季七月,石勒派支雄、孔苌从文石津绑扎木筏偷渡,夺取向冰船只。石勒率大军从棘津渡过黄河,攻打向冰,把向冰打得大败,得到向冰的全部物资储备,军队士气重新振作,长驱直入到达邺城。进而占据襄国,以之为都城,东攻西伐南征北战,于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建立后赵国,即后赵王位。
前秦国始兴之都在枋城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一度非常强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问鼎东晋,大有统一全国之势。淝水之战遭到惨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个成语即源于此。
众所周知,前秦国都在长安,其实,前秦初立之时却是建都于浚县枋城(时称枋头),而且前秦国从始至终与枋城联系密切,渊源颇深。这事还得从苻洪说起。
苻洪原姓蒲,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人,氐族,晋怀帝永嘉年间被部族首领推举为盟主。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后赵中山王石虎讨伐石生,攻占长安,蒲洪率二万户投降。石虎拜他为光烈将军、护氐校尉。蒲洪早有图谋中原之心,劝石虎迁徙关中豪强和氐、羌部落充实东方。石虎听从蒲洪建议,任命蒲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秦州、雍州士民及氐族、羌族十余万户迁居关东,并让蒲洪驻守枋头。此后,蒲洪作为后赵将领,南征北战,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
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石遵即后赵位,听从石闵(冉闵)进言,罢免蒲洪都督官职。蒲洪大怒,回到枋头,便派使者投降东晋。十一月,石鉴杀石遵即帝位。石氏家族为了争夺帝位互相杀伐。秦州、雍州流民见后赵乱起,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共推蒲洪为主,民众聚至十余万。蒲洪长子蒲健当时在赵都邺城,亦斩杀关守投奔枋头。
翌年正月,石闵占领邺都。蒲洪拥兵十余万据守枋头,图谋关右,拒不归附。二月,与蒲洪同迁中原的羌族首领、后赵右丞相姚戈仲派其子姚襄领兵五万攻打蒲洪,蒲洪迎头反击,大败姚襄,斩杀三万多人,遂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可见枋头是前秦初建国之地,也是苻氏始得姓之地。《晋书·苻洪传》载:“洪亦以谶文有‘艸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艸付’字,遂改姓苻氏。”可见蒲洪改苻姓,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巫师、方士预言‘艸付应王’,二是其孙子蒲坚后背上有‘艸付’二字。“艸”为篆文“草”字,“艸付”合写,即为“苻”。蒲洪去蒲姓改苻姓,意在应谶,建国称王。
苻洪称王改姓不久,降将麻秋为夺苻洪兵众,设宴在酒中下毒鸩杀苻洪。苻洪世子苻健见情况有异,带兵斩杀麻秋。苻洪临终对苻健说:“中原不是你们兄弟能占据的地方,关中形胜险要,我死后可鼓行西进。”
苻健代父统领兵众,准备西迁关中。为麻痹窃据长安的杜洪,苻健去掉大都督、大将军、三秦王称号,在枋头修建宫室,督促百姓播种小麦,以示无意西向。不久,率众西进,兵分两路,分别以其弟苻雄、侄苻菁为统领,进攻杜洪。十月抵达长安。次年,僭称天王、大单于,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苻秦。
枋城是前秦兴起之地,也是前秦乃至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在前秦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攻占前燕国都邺城(安阳北)后,专程到枋头城,宴请枋头父老,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并永世罢免枋城百姓徭役赋税(《资治通鉴·卷一二0》)。
淝水之战后,前秦一蹶不振,原来降服的各部族首领纷纷反叛。太元九年(384年)前燕慕容垂进军邺城,苻丕被迫逃至枋城,重整旗鼓,不久收服邺城。次年苻丕又率邺城一带饥民就食于枋头城。
东晋桓温第三次北伐败北枋头
东晋桓温大将军军政大权在握,一直思忖进行第三次北伐,于公是要收服北方失地,统一中国;于私要建立军威,夺取司马家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战场上风云突变,胜负决于呼吸之间,不是想打胜仗就能打胜仗的。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五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开始他的第三次北伐。
七月,桓温行至金乡,由于天旱水绝,水路不通,派人在钜野凿河道三百里,引汶水与清水交汇,大小军船相继,连绵数百里。
谋士郗超献计说:“清水入河,难以通运。如果敌人相持不战,运道断绝,我们就会陷入危境。不如率全军直驱邺城,鲜卑敌寇畏惧明公威名,必定望风逃溃。若敢近战我军,也可立见胜败。如果燕军坚守不出,四周百姓皆为我军所用,易水以南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桓温摇头。一战而决胜负,过于轻率,不敢尝试。
郗超又献计:“我们还可以屯兵于黄河、济水一带,控引漕运,待资储完备,明年夏天再进兵。”
桓温又摇头。他怕时间久长,燕军得以严备,师出无功。
桓温不听郗超的建议,继续北上。开战皆捷,湖陆一战(今山东鱼台),擒燕将慕容忠;黄墟一战(今河南开封以东),大败燕将慕容厉两万劲骑;林渚一战(今河南新郑),又败燕将傅颜。不久,燕国高平太守举郡投降晋军。
八月,桓温屯军于武阳(今山东莘县),因当地人起事接应,桓温很快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前燕国主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大惧,商议逃奔燕国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
正当前燕上下惶惧之时,吴王慕容垂自告奋勇说:“请命臣率众击之,如果不胜,走未晚也。”
慕容暐当断即断,以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征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及尚书郎悉罗腾从军,率兵五万以抵拒晋军。以悉罗腾为前锋,正面迎敌;遣燕王德率轻骑绕道温军之后,断其粮道。同时,派散骑侍郎乐蒿到前秦请救兵,答应割虎牢以西之地作为酬谢。
前秦王苻坚听从王猛建议,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二万前去支援前燕。
桓温逡巡观望,耽误了大好时机,一切皆如郗超所料——先前开凿的水道(桓公渎)因为干旱水位下降,不能运粮。因燕王德阻击,晋将袁真又没能如期打通石门(汴口)那条水路。延至十月,燕将李邽又率兵切断了桓温的陆路粮道。
正面战场在同山坡展开。燕将慕容宙率一千骑兵与晋军相遇,两百多燕军骑兵前来挑战,刚一交手就佯装败逃。晋军随后猛追,正陷慕容宙埋伏圈,一战就损失几千人。悉罗腾迎战晋将段思,段思败阵被擒。桓温又遣原赵将李述出战,被悉罗腾与虎贲郎将染干津夹击斩杀。桓温数战皆败,粮储不接,听闻前秦援军又要赶到,无奈之下,只得下令焚毁舟船,尽弃辎重,从陆路急行军撤退。从东燕(今河南汲县)出仓垣,沿途不敢喝河水,怕燕军下毒,每每派兵士凿井取饮。又累又饿只有一肚子水饱的晋兵仓皇回逃,日夜兼行,七百里马不停蹄。
燕将个个摩掌擦拳,自告奋勇要追杀晋兵。燕国吴王慕容垂老谋深算,说:“现在不可急追。桓温撤兵惶恐,必定挑选精锐军士殿后,不易得手。不如悄悄尾随,晋兵必庆幸我们没有追击。等他们跑累了,我们一举攻击,肯定大胜。”
于是,慕容垂不慌不忙,亲率八千精骑行蹑于晋军之后,一路尾随。数日之后,思忖晋兵已力乏,慕容垂下令攻击。燕兵个个扬缰跃马,手持利矛,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追及晋军。晋军惶急之下,挣扎抵抗,不久,先前到襄邑的燕国范阳王慕容德四千伏兵忽然大叫杀至,双方夹击,大破晋军,斩首三万余级。逃至谯郡,桓温军又遭燕将苟池截击,又损失上万人马。
十一月,桓温收集散余兵士,在山阳(今江苏淮安)屯军,才稍稍喘口气。此次北伐,以桓温完败而告终。
桓温深以枋头之败为耻。太和六年(371),桓温打败投降前燕的袁真,收复寿春后,问参军郗超:“此役足以雪枋头之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