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2022-04-19 13:20:12)
标签:

杂谈

历朝历代,都说曹操筑有72疑冢。
这个说法,我们应该把它说成是从宋朝开始才比较确切。曹操的72疑冢是有是无,为什么能够如此热衷?直至清朝康熙年间,还见有人在继续泼墨!"曹操的72疑冢"之说,起源于宋朝也是根据后来的学者推测。专家认为当年的彰河泛滥频瀪,固此才导致了它的水流改道。改道了的水流,显然是冲过了曹操的墓地。久而久之,被水冲垮或者说是被埋入水下的墓地当然使人无处寻觅。正因为是宋人找不到曹操的原有墓地,随后他们"说墓"也就开始说的语焉不详了。接下来的沿续"说墓",分明是南宋那部<舆地纪胜>的书。本来属于民间口头传说的"疑冢",一经文字对疑冢的勾勒,那就正好得有一个凑巧的台阶。曹操的72疑冢,自然就成了"不实也是实","没有也是有"的了!所以说,正式的"疑冢说"应该是从<舆地纪胜>那里开始的。因为,是它率先起头应用了"七十二疑冢"的文字表述。随后,才有故事脉络的来去延伸与深化"!
曹操的病体,其实他早就知道不能根治。当年的华佗,也只能用针灸给他作个暂时缓解止痛的治疗。自从曹操杀了华佗以后,他就感到世上已无人再可以治他的"头风眩"了。故此,曹操柔肠百转就趁早留下了遗嘱。
那一纸的<终令>,就是曹操当年颁布的遗嘱。
公元218年,曹操已有63岁。为了不使汉中失守,曹操拖着病身还是自己率军应对刘备的进犯。将尽有一个来月的对峙,曹操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所以,他在第二年的秋季就放弃了对这个重镇要塞的控制。曹操是个好战一世.传奇一生的人,可他与"刘皇叔"最后的那场大战也就这么黯然退幕!
刘备顺利地驻足汉中,曹操退出这个重镇也成必然。至于曹操的退出,人们并不认为是他已经溃不成军。因为那时的曹操,固然是被"偏头痛"的顽疾折腾得死去活来!
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于洛阳。在当时,曹操急召曹彰进府相见。但是,让他感到遗憾的却是没能等到曹彰的身影就一命呜呼了。据史料录载,曹彰是曹操25个儿子中最有长进和最有武略的一个。曹彰与曹丕\曹植和曹能四人,同属卞氏所生。曹操确立卞夫人为正室之后,曹操家族的世袭王位就理当由这四人当中产生一位去继承。可是,实际的情况并不以曹操的意愿所转移。过去的朝代,"废长立幼"的观念是从不被人接受的。何况,作为长子的曹丕已参政有年。仅说身边的权臣,曹丕与他们的结交也算得了"难舍难分"了!既然要立曹丕世袭,曹操自然不愿意看到往后曹丕的治国理念受制于别人。于是,他暗中又帮曹植物色了一批谋臣。曹操的心意,是否培植曹植的基础势力尚不可知。但世人称曹操为奸雄,也并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
曹操的"弃长立幼"理念显然遭人反对,甚至连他的心腹谋臣都甩袖苦劝。公元217年。曹操尊重了张诩的奉劝,顺应了大势。但是,曹操十分无奈又十分不舍地放弃了对曹植的期待。
曹丕的地位既然已被确定,曹操自然就不会一心两用。曹操生前确实为曹丕做了许多政治上的安排,并且还強行地削弱了其它儿子的权势。曹操的所作所为,"防患于未来"的目的极其明了。
曹丕得益于曹操对他的百般呵护,可曹植就接连不断地涌来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横祸。他的妻子被曹操处死之后,曹植的心腹谋士又遇了大害。
曹操一生,聪明耀辉!早在他离死之前的二年,他就将自己的后事料理的井然有序。在<终令>的条文中,曹操敬仰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西门豹。西门豹,被曹操提到了很显眼的高度。曹操甚至嘱托后人,要把他的墓地修建在离西门豹祠距近的地方!
"终令"是先前二年的曹操遗嘱,但<遗令>也是曹操二年以后的遗嘱。我们可以把"终令"看作是曹操生前的意念,那"遗令"总可把它说成是曹操最后的交待。"终令"和"遗令",从总体上看沒有什么大起大落的"高地"和"块垒"。不过,里面有相同的一点倒不会让人置之不理。那就是曹操始终強调和要求家人,把他葬在西门豹祠的旁边。他在<遗令>中,同时又讲到不希望陪葬金银财宝。至于文武百官的举丧,曹操说定不要大肆铺张。就连入敛的衣裤,曹操还是要其家人让他穿上他平常所穿的衣裤。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66年的人生旅程。
曹操死后,曹丕按照其父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葬于他生前指定的地域。
根据入载史册的前后两份遗嘱分析,曹操陵墓的地域位置从始至终没有看到"要人帮他隐瞒"的字句坦露。
考证公元645年李世民拜竭曹操墓时的祭文,文中也不见曹操墓穴的"神乎其神"迹象!由此可说,那时曹操陵墓的地理区域并不秘密。
唐朝中后期,有人编纂的<元和郡县志>也可佐征曹操墓地在"河北临漳县西面"30里处。此处,也正吻合曹操生前的意愿。因为,它恰恰距离西门豹祠15里地!
曹操72疑豖,其实以讹传讹的比重占据很大的一个氛围。在它被系统地演绎成一个故事后,终究让后人所能看到这个故事的开场与收尾。有人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墓,生前早有做72疑冢的安排。然后,又有人更形象地讲其出殡那天的情景。煞有介事地堆出动感画面,说:当年邺城的四面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四个方位扣时抬出。然而,再入葬于事先准备停当的墓室内灬
"72疑冢"之说,根深缔故。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仍有人将错就错地大笔耍墨泼下:"又遵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勿令后人知吾葬,恐为人所发掘故也"。故此,曹操的"72疑冢"越发让人涂抹得不可思议!
<本人观点,不強求人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