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大佬一李鸿藻
(2022-04-01 10:41:30)
标签:
杂谈 |
作为一个清廷的大佬,如果沒有大地般的怀抱,他岂可承载厚重!
李鸿藻,一位历经三朝的元老,他的徽记是什么?他的素质又是什么?显然,这是要用内容来讲话的。"还历史以本来",这话不抽象。历史,倘若沒有足尺实称的市井规则,那就不叫历史!
历史上,李鸿藻是晚清朝廷的内阁大学士。同时,他又先后担任过兵部\礼部\工部和吏部尚书等显赫要职。正是因为有了李鸿藻当年的"寸心载世",才会有他后来那个"步步为营"的历史。
李鸿藻,不是李鸿章。兩人的名字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很有可能会被人误认为他们是兄弟。不是同胞手足,至少也会把他俩错认是同辈或同族的堂房那类排辈。其实,他们不是兄弟,根本与兄弟扯不到一块。非但沒有一丁点的血缘牵涉,就连出身地也捏不到在一起。李鸿章是安徽的,李鸿藻却是河北的。如果人们真想去扯什么关系,这里面倒有一宗有点搭界。这踪搭界,就是李鸿藻和李鸿章两人同是孔继勋的学生。孔继勋何许人也?孔继勋是在道光二十四年,以内阁学士的身份任过乡试考官。也就是在这一年{1844年),孔继勋把李鸿藻和李鸿章这两人同时录为举人。可是,李鸿藻与李鸿章的家族境况又不可比拟。安徽的李家,门庭沸腾。李鸿章的亲兄亲弟,一个官至两广总督,一个也是晚清的封彊大吏。而河北的李家,可能就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即使河北的李家算其有财有势,想必也不太可能达到像安徽李家那样光耀门廷的盛极。
李鸿藻和李鸿章没有血缘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俩人却有二个共同之点,其一:俩人同是晚清的有名大佬,政治地位难定上下。其二:俩人又同是二大流派的营内主将。李鸿藻属于"清流派",李鸿章属于"洋务派"。由于两大派系所持的政见不同,从而理念相悖。故此,在思路上造成的分岐也就不可弥合。由此而来,二大派系自然就成了水火不溶的对垒。尤其是在甲午之年的甲午之戦,二个对垒的矛盾越发显得激化。李鸿藻以礼部尚书的职份坚守"主战"。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却力志"主和"。北洋军队战败,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就抓住时机策动翰林去弹劾李鸿章。同时,他自己又多次向朝廷启奏要杀李鸿章以谢天下。当然,两个实体的流派各有各的理论路线,同时又各有各的行动途径。
李鸿藻几十年的为官生涯,有"高阳相国"之誉。他顺风而行,逆风而抗,历经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一个人,如果身处在那么一个特殊的形态里可以勾出一串串令人不该忘记的昨天,那么可说这个人注定有一种血气和骨力的恆定!
1846年到1871年期间,同治和慈禧就无数次提出要重建圆明园。李鸿藻在认知层面上,深心抱着"以大局为重"的见地,多次明疏或暗谏同治皇帝和慈禧。他说:"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最后,李鸿藻终于迫使同治和慈禧收回了成命。缜密的构思和逻辑的推演,清朝的主宰者历来都是很差的。即使具有一定的顺应性,李鸿藻认为也并不兼容它的可行性。何况,在日渐国力衰落的动势里,西方列強的窥探还存在着危机!
果真如此!弱肉强食的局面,确实叫国人难以猜忌。一些远虑和近忧的问题,就相继而来。
1871年5月,华夏民族的边疆危机就迅速出现。沙俄借着阿古柏侵略新疆之际,悍然出兵侵占了我伊犁。并且,大有向周边扩张和渗透的趋势。阿古柏的侵略,虽说让左宗棠率兵击败。但是,被強掠的伊犁却仍然被沙俄所占。事隔一年,清政府派了朝臣崇厚以钦差名义赴俄交涉和谈判。然而,崇厚去了俄国却截然不作任何前瞻性的逻辑探索和回顾性的坚持原则。在那里,擅自跟沙俄当年的一个代理外长签订了一纸叫<里瓦几亚条约>。这纸丧权辱国的文本,不仅仅使中国版图里的伊梨脱轨,并且还使伊犁城外的大片领土丧失!沙俄代理外长吉尔斯和清廷钦差崇厚,这两个魔头都足以发挥协调作恶到了极致!
崇厚签约后折返回程,不免表现出进退失据的情状。但是,李鸿澡却厉声怒斥!显然,这位集多种色彩于一身的三朝元老,顿时就让朝廷的秩序驻足和飘移!
崇厚,这个别出心栽的异端无疑是被问罪。为了不使中国的国土丧失,李鸿藻和张之洞等人共同协力上奏朝廷,要求皇帝即刻再派使者出使俄国改约。皇帝参阅后不敢耽搁,恐怕夜长梦多。随即,就让已是英法公使的曾纪泽兼任俄国公使一职,命他赴俄改约。通过半年之余的多方交涉和力挽,在1872年早春终于在俄国圣彼得堡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这纸<中俄伊犁条约>,不仅争回了上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还钳住了许多关口和要塞。
前一篇:山东济南的双乳山
后一篇:"红颜"与"祸水"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