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好友三峡刘星痴迷围棋之影响,重温荒疏已久的昔日棋梦;
并摘载了此棋文,但愿对《
棋艺茶栈》有些微点滴的帮助。
宋仁宗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翰林学士张拟著《棋经十三篇》。此书参考《孙子兵法》的体制,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是世界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多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现代围棋理论著作层出不穷,然而如古人这样论述精辟、文字优美,便于诵读的著作则几乎绝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第一次真正建立起一个围棋作战理论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棋经十三篇》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价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认为这关系到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
以下刊出《棋经十三篇》中最著名的
“合战篇第四”全篇,此外同时刊出对我们当代棋手仍较有助益的“得算篇第二”(讨论计算的方法和重要性)、“度情篇第八”(讨论对局态度问题)全篇以及“杂说篇第十三”中的部分节选(讨论围棋品格作风问题)。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关于围棋的经典理论中参悟到对局的技巧以及技巧之外的态度、品德等内涵。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译文】
下围棋的方法,首先应该有严谨认真的态度。高手善于控制中腹,下手只能控制边缘,中等水平的棋手善于控制角部,对于围棋手这是常识。对局的法则是:宁愿输掉几颗棋子,也不能失去宝贵的先手。有初看是先手而实际上落后手的,有初看是后手而实际上争夺到先手的。攻击左边时要首先考虑到右边的情况,攻击后边则要提前判断对前边的影响。两块活棋就不要再去切断,如果都是活棋则不必相连。棋势应追求开阔高效,但不可太过稀疏;棋路应严密以保持联络照应,但不可太局促而显得重复。与其舍不得丢子而勉强求活在大局上落后,不如主动舍弃不重要的棋子而取得全盘的优势。与其漫无目标地勉强行棋,不如顺其自然地自行补救。当对手拥有绝对子力优势时,应该先考虑活棋的问题。当自己拥有绝对子力优势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展大局的优势。善于战胜对手的人并不在局部相争,善于布阵列势的人不需要进行过多争斗,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失败,善于应对局部失利的人即使局部失利也不会导致全局溃乱。围棋这门技艺,开始时按常型本手形成态势,而最终要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所以一定要在确信自己的棋没有漏洞、牢不可破的前提下,才能出于对手的意料之外,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凡是对手无缘无故地自行补救时,就表明他意在进犯突袭;放弃局部的棋子不救时,就表明他意在争夺大局的优势。随手投子的人,那是没有谋略的棋手。不假思索而仓促应对,这是走向失败的路。〈诗·小雅·小宛〉中说:“小心谨慎,又害怕,又发愁,好像脚下是万丈深谷一般。”,这正是下围棋所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西安晶艺围棋教室译
黑白两分天地间,搏弈在心悟棋禅;
胜负只为名利事,求得真趣悠悠然。
http://img.2007.igogo8.com/2/5/Ko/2_5_6JKZ6aG25Y2D6YeM6I2J5qyi6L-O5oKo.gif
http://id.igogo8.com/data/signet/5/5oC/5oCd5rOJ6IuR5Y2w.jpg
写于己丑年三月二十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