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2008-07-29 11:07: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于中国传统 |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秦代由于历史原因而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视。至汉代高祖安邦定国,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及汉武帝的推动,儒学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理论,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沿用的儒外法内的治世模式。自此,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其意义更为重大。
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在《论语》中都有具体体现。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并且严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不得越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阎阎如也。君在,踟躇如也,与与如也。”(《乡党》)分别描述了孔子在朝廷中与下大夫、上大夫交谈和君主在时的言行,体现了朝中上下等级间的关系及礼仪。“……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乡党》)以近百字的篇幅表述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配搭与礼仪,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历代官服制度以及民服风俗的源头。以上二者不仅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体制规划提供了范本和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的交际礼仪中也有所体现。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而孝又是“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学而》)。“曾子曰‘慎忠,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在古代若一个人的孝行可嘉,还可以被举荐为“孝廉”,入朝为官,神话传说中也不乏“孝感动天”的例子。即使在今天,用“孝顺”一词来形容一个人也是对其的一种很高的评价。
“礼”与“仁”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义”、“智”、“信”则可以说是围绕这两项而产生的。
《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外国学者建议将其灵活运用于其国家机制中。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痕迹,它已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对于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的未来,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