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妈爱买书,更不吝惜给小鱼买书,所以一本本的积累,现在小鱼儿已经有满满一架书了。所有这些书里,蒲蒲兰的绘本占了很大份量,小鱼儿喜欢它们的精致、细腻和优美。鱼妈也喜欢这家绘本社,那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和美丽的图画,总能以美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动。比如《彩虹色的花》,生命凋敝的悲凉被个体之间由分享而产生的慰藉冲得淡淡的;而“鲁拉鲁先生”系列,这个憨得可爱的老先生对一院子的动物朋友由不接受到敞开心扉,演出了一系列轻喜剧:我们对与我们不同的人或物是天生倾向于拒绝的,而一旦学会接受差异,原来生命会变得如此多彩。
但真正让鱼妈产生记录冲动的,是最近接触到的三本绘本。
第一本是在图书馆偶然借到的,《荷花镇的早市》。它没有用儿童语言,读起来更象散文,插图也不卡通,更象水彩画。它讲一个小孩子,跟着爸妈回荷花镇给奶奶祝寿,早晨起来跟着姑姑到镇上的集市采买。在清晨的薄雾里,小孩子和姑姑坐着摇橹船,划进果疏摊儿的叫卖声和早点摊儿的热气里,鱼妈的心就跟着回了西塘的水乡。看介绍,作者和画者都是中国的,而发行商是蒲蒲兰。
从那以后,鱼妈开始留意蒲蒲兰的各国文化系列,在网上买了《迷戏》。本以为也象《荷花镇的早市》,《迷戏》是对戏曲的某种记述。然而,读着读着,当那位京剧名角儿带给了主人公(一个小孩子)一段梦一般华彩记忆后,涓涓细流般的生活戛然而止。京剧名角儿坚持不为侵略者演出而远避他乡,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
第三本也是从图书馆借到的,《村里来了马戏团》。与《迷戏》相似,乡村生活虽艰难却温暖,马戏团的到来让欢乐进入高潮,却被战争撕碎。这个故事的背景是阿富汗战争。不同的是,这本书从开始就有战争背景的不和谐音了。平静的乡村生活里有山那边传来的炮声,而其中一个孩子的爸爸出去打仗就再没回来,孩子总是吹着爸爸留下的笛子。
给孩子讲战争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这两本书的作者却巧妙得让人佩服。孩子的眼里,看得更多的是眼睛能看到的生活,所以有清晨河边京剧名角儿练功的美,有夜晚听到马戏团搭舞台时的激动。而没有正面出现的战争,是蹲在阴影里的怪兽。当孩子们眼里的美丽生活被突然夺走时,战争,无论打着何种旗号,都显得狰狞和无耻。
不知道鱼儿到底听懂了多少,他听得如此安静。鱼妈读完了,他会沉默一会儿,然后再让妈妈读一遍。对于故事背后的情绪,可能孩子比我们的感受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