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学习
(2010-07-24 12:50:25)
标签:
文王操郯子曲子君子孔子鲁国杂谈 |
分类: 阅读心得 |
孔子谈学习
【园丁按】
本园丁常从学习中尝到快乐的滋味,因此怀有终生学习的信念,有时也会野人献曝,跟朋友或听我演讲的听众,侈谈学习的好处。创建质量知识社群(QKC),结合质量同道一同学习,便是这种信念的实践。
最近把《论语》重读一遍,将重点放在孔子如何学习上,累积一点心得,在此分享园友。
一、认识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曾做过的鲁国司空(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和司寇(周礼秋官有大司寇,为六卿之一,掌理刑狱。)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编撰者,他把古代官书,删成《尚书》;把古今的诗歌,删存三百多篇,成为流传至今的《诗经》;晚年他最喜欢周易,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二、孔子 以学习为乐
1.
要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按时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要深思明辨:读书不深入了解它的内容,越学越会感到困惑;空想而不读书,是会有危险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要常复习: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乐学最佳:知道该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能以学习为乐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永恒真理:早上理解真理,纵使晚上死去也值得。(朝闻道,夕死可矣。)
6.不耻下问: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
持续学习: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去。(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教学相长:把学习所得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厌倦,教导学生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
人人皆师: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据以检讨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知过能改:不培养品德,不钻研学问,知道怎样做符合义理的事却不能照着做,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1..学文习礼: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又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不致离经叛道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
12.三等人: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3.
促进改变: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学习培养的习惯使人有了差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4.好学之道: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向有道德修养的人请教匡正自己之道,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三、孔子喜欢音乐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没想到音乐会好这这样。」(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找著名的瞎子乐师师襄学习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孔子练
习演奏,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纯熟,老师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继续弹。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他作这首曲子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因为老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此时,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值得尊敬。
四、孔子的四位老师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
苌弘,字苌叔,(?-前492年),东周时蜀(今四川资中县)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政治家。他少年时喜欢读书,通晓天文、历数,精通音律、乐理。孔子曾访乐于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与天文知识。
2.
郯子的学识渊博通晓古代官制,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古代官制。
3. 孔子找著名的瞎子乐师师襄学习音乐,如前述。
4
孔子问礼老子:孔子前往周都,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一个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除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表情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是这些而已。孔子离开周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云而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就像一条龙吧!」
五、孔子的自我描述
1.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习了些人情事理,从中领悟自然的法则。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
孔子说:「子贡啊,你把我当成不断学习世事而识之,从而了解现实当下的人吗?」子贡回答:「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我以一善之理贯穿万事。而万事自然可识。故得知之。」(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3.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
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了便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就忘记吃饭,内心快乐就把一切烦恼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就是这样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 太宰(职官名,周制,统理百官之长。)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能?」子贡说:「上天赋予他成为圣人,使他具备多才多能的条件。」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家境清寒,所以会学一些本领,能做些一般人所不想做的事。一般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能吗?那是不会的。」(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6. 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商朝时的老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
孔子说:「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六、值得思考与学之处
1.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可是谈到学习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
2.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且能乐在其中,因此他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多学习。
3.
孔子的学习态度表现在「温故而知新」和学习<文王操>的演奏上,哪是多么的认真!
4.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的限制。他认为,在学习中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孔子学琴,就是一种身教。
5.孔子小时候家境清寒,所以会学一些本领,能做些一般人所不想做的事。他所表达的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在他们少年时期,多给些磨练的机会,使他们能为自己的将来,多学些谋生的本事。
为人父母者,不可只要求孩子们读书,不要求他们帮忙做家事,以致长大后甚么也不会做,也不肯做,一旦进入职场,便成为所谓的草莓族。
参考资料
1.
《论语译注》,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new_page_442.htm
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2.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文化课教材(高级)》
3.
杜保瑞,<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宜兰小区大学「终身学习与小区大学」研讨会,2002年12月23日
4.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
6徐宗文<读书的三重境界>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26日 16:23:50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