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市前景理论杂谈股票 |
分类: 美文转贴 |
|
|||
2、幸福学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实际上,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 GDP 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奚教授正在发展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 Economics )相对应,奚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 Hedonomics )。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那么除绝对财富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呢? 时间性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比如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套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你觉得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因为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你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现在有自己的别墅,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别墅里感觉舒服,你也不会非常开心。 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评点: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益,公司不妨鼓励员工好好利用每年的休假,员工感到幸福的同时,对公司的认同感也会提升。) 现在到年底了,许多公司都会发放奖金给员工。比方说有两种选择,一是发1200 元现金给员工,另一种是发给员工两张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的就餐券,价值1200 元。哪个更好呢?肯定是前面一种更实惠,而且如果把这两种方法给员工选择的话,人们也会选择前面一种。但如果你把这两种奖励分别给两组员工(他们不知另一组所获奖励),则是拿到后者(1200 元就餐券)的员工在多年后还会津津乐道谈起此事,长久的快乐记忆有助于增加员工愿为公司效力的凝聚力。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为富豪。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从这个意义上,“终极目标是幸福的最大化”的论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会将可能被每一个人所拥有。我们关注财富人生,希望财富增加的时候,幸福感也能与日俱增。我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希望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拥有幸福。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这是政府的责任,也理应成为社会上每一个成员自发的追求。当然,社会在进步,满足感和不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以偏概全,新经济学可以引导看事物好的一面,不把坏的一面放大,来让人们获得幸福感。 21世纪,是追求幸福的世纪。 |
|||
3、风险和选择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 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 元,B是50%可能性赢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 元,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 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结论是: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一大“定律”。 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观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 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 万,50%的可能盈利100 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 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 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 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 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 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 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
后一篇:遵守纪律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