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桃源县沙坪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云界里有个叫刘老树的人火了,隐居深山多年后,携极富传奇色彩的湖红工夫茶艺横空出世,一时间沸腾了山外的世界。湖红工夫传承人刘老树利用乌云界大山高海拔原始的野生古茶树鲜叶,制做的湖红工夫茶,立即引起广泛爱茶人士的关注。有港、台、新加坡茶商,不辞路途遥远入秘境找刘老树论道求茶;也有国内茶叶界的专家领导直赴山里实地考察;
“刘老树的茶不是轻易能喝到的!”传为佳话。这刘老树到底何方神圣,如此轰动如此神秘,我想一探究竟。
从县城出发走杭瑞高速到乌云界出口下,到沙坪镇区不过30分钟的路程。再走与古代通往南方的陆上“茶马古道”路线基本一致的进山公路9公里,20分钟车程,便到了“湖南刘老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和刘老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简洁古朴,咋看与普通农家和农人无异,房屋老旧。但四周山上的绿树修竹、屋前郁郁葱葱的菜地,室内间朴整洁的布置和古老的制茶工具,感觉这深山溪水岸既不是公司也不是工厂,而是一个茶人隐士居处。
宾主围炉而坐,桌上正中一个土炉子上面烧着一把旧铁壶,半开半掩着壶盖,氤氲袅袅,浓浓的中药香由鼻孔强势进入心脾,于是满口腔津液泛起,淡淡的甘甜,若隐若现。
“参须香,是乌云界湖红工夫的精髓,也只有一定海拔的鲜叶,用同德堂的工艺制成红茶,存放二十年以上,才逐渐形成这种特殊香味。”
1975年的老红茶!珍藏40多年的红茶!差不多是我们年龄的两倍!茶水从壶嘴缓缓流入杯中,浓浓的药香扑鼻而来,杯中顷刻被如陈酿多年的干红红葡萄酒颜色的茶水填满,氤氲之气在杯口经久不息,那如参汤一样的甘甜幽香瞬间从口腔渗透到心脾,浓浓的中药香,不苦不涩,象油一样的滑腻感充满口腔、喉咙,味蕊似乎被极温柔的绸缎在摩沙,舌尖甘甜强烈泛起。喝得三杯,人便有了舒服到每个毛孔的轻爽,给人妙不可言的舒缓……
有人说“三年的茶,六年的药,十年的宝”,我们今天有幸的也该是至尊之宝吧。
再喝2015年的湖红工夫茶,喝到口里的滋味,既有蜂蜜水的香甜,又有老红糖水的馥郁,更有浓厚的大山狂野气息,余味之尾又默然升起一股撩人的淡淡草木气息。
专注泡茶的刘老树又缓缓开口:“其实我本人算不得如何样,我的祖上明朝万历年间就从闽赣交界之地迁移到乌云界里,以采制野茶,云游销茶为生,世代薪火相传,也摸准了这带野生老树茶的脾性。早在清中期就把茶叶销到了沙俄,上溯第七代曾祖是沙坪同德堂的创始人之一,因和安化陶澍的同窗之情,请已是两江总督的陶澍题了“同德堂”的牌匾,足以证明桃源生产湖红工夫茶早在鸦片战争暴发前,更早于太平天国起义。与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推断基本吻合。”
“前几天有个新加坡的茶商曾伟达先生慕名来访,说起湖红工夫在清末、民国时期,在东南亚在香港、在英国、在法国、名头比国内其它茶叶响亮得多。即便是现在这些地域的爱茶人士仍然将国内系列红茶中湖红工夫排在第一位。言毕,我已是热泪盈眶,先辈的荣光犹在让我特别激动,实在没有想到乌云界野生茶、湖红工夫、同德堂依然还受世人惦记。。”
吃过午饭,刘老树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古茶园和位于乌云界芭蕉园的古茶园培育和保护基地;沿途茶马古道遗迹;茅家坡470多级青石板台阶,两溪桥;土金洞绍启桥桥墩;坪溪风雨廊桥,枞树坡风雨桥……山谷空濛,溪水潺潺,冬日暖阳照射在山谷溪流之上,绿色的主题镶嵌金黄色的轮廓,梦幻而真实的浸入脑海,犹在半梦半醒之间游离。
刘老树,一个平凡的人。常年做着同一件平凡的事:寻茶、采茶、制茶、品茶。他相信乌云界里的野生老茶树,每株都有不同的个性,一盏红茶,溶进了乌云界千山万壑的精华,而驾驭得住这棵棵茶树、片片绿叶的“湖红工夫”技艺,更让人觉得妙不可言。
只想乌云界里的父老乡亲凭茶获益,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追逐着和他名字(老树)一样的精神,做好一个“湖红工夫”的传承人,复兴湖红工夫的辉煌。
正是这样一份匠人之心,犹如那杯中之茶,朴实无华的鲜叶经过死去活来的修炼,才有退去青涩,与水相融,苦尽甘来的惊艳。生命因此精彩,芳华在无声中绽放!
茶意犹未尽,
我们一定还会到乌云界里找刘老树,
因为我们迷上了乌云界,
乌云界里的老茶树和这条沉淀了湖红工夫,
几百年繁华与沧桑的茶马古道,
更想聆听刘老树讲述
痴迷野生老树茶
工夫守艺人
也许你可能会
关注刘老树
对刘老树茶感兴趣的可联系:
刘老树:18073609656
燕:134691757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