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谦谦君子风范?

(2014-05-23 09:26:42)
标签:

田桃源

育儿

教育

礼仪

分类: 乱弹天下

    连续的暴恐事件发生,不排除系外部敌对势力破坏祖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却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反思:孩子不断增长的戾气从何而来?长期的英雄主义教育、所谓的打富济贫、豪侠仗义教育是不是过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礼记·曲礼》中就记载了很多礼仪方式。中国最为崇尚的“温良恭俭让”谦谦君子风范,这虽然是子贡对孔子个性气质的描述,却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气质。今天网络和现实中到处可见的暴戾之气、泼妇街骂、流氓街斗、泼皮腔调,甚至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也不能免,实在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文化耻辱。

    因此,我们需要从孩子着手,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培养孩子谦谦君子风范,这非常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耻与勇——孔子和孟子都特别强调人的“耻感”,都特别斥责“无耻”。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无耻——简直没有比它更可耻了!孟子接着说:“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耻感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不以不如别人为耻,他怎么会奋起直追,赶上别人呢?可见,无耻之人,就会失去道德上的自我反省,从而永远甘居下流而不以为耻。这就是“知耻”和“勇敢”的内在逻辑联系。

  尊重与自重—--不少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不讲逻辑,不讲道理,只有情绪的宣泄和对对方的毫无学理意义的冷嘲热讽。这种文风与“文革”文风有着明显的血脉关系,但可悲的是,这类文章却最为受众叫好,因为有一部分受众,只需要情绪的宣泄。这是一个宣泄的时代。但是,一个大国,非理性的作者和非理性的受众甚嚣尘上,是危险的。因为,大国力量的最终体现,乃是国民的强大,而国民强大的最终体现,不是国民的暴力,而是国民的思想能力。

  争与让——君子之争有两个内涵:一、君子所争之物:是非;二、君子之争的手段:规则。在今日市场经济时代,争正当的利,就是君子,争不正当的利,就是小人;用正当的手段争,就是君子,用不正当的手段争,就是小人。所以,君子争是非,并不是说君子不争利,利与是非不是同一逻辑层面的东西,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君子争利,就是争利中的是非。比如,国家人民之利,就为“是”,贪官污吏奸商之利,就是“非”。有人说,儒家文化不适应竞争年代,这是误解,儒家是为竞争制定规则。

  恕与责——要分清公德和私德,要分清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要分清知识问题还是价值问题。就是说,公德问题、价值问题,不能含糊,公共生活领域,不能含糊,对违背公德的行为,对在公共生活领域损害公共利益的人和事,对缺少良知、唐突价值的人,必须严肃以待。但是,在私人生活领域,对一个人的私德,对于一个人知识上的不足或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则应该予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德与怨——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就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孔子不遗余力地提倡道德,但又不是道德极端主义者。可以说,因为极端道德而惹出的世界灾难,往往反而大于不仁的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一个人做了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样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