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神图

稻草人与巫有没有联系?
“奇峰三千秀水八百”,武陵源,乃武陵山之山水之源,自不必提。
有人说,武陵源在古代实为蛮荒之地。田桃源先生不以为然,窃以为:武陵源是中国最早的文化艺术之源。
这首先得从盛行于武陵源的巫文化说起。解析“巫”字,上下个一横中间一竖,两个人,代表巫师是通天同地的人物。巫师唱诵、跳神可以视为最早的音乐、舞蹈、诗人的雏形!而记录巫师诵辞的人,则可视为最早的书、画艺术雏形。乃至后来的甲骨文便是这种卜辞的内容。
“巫”指的就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灵的职业。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则被叫做“巫师”,他们是通达天地的预告者,也是执行者。武陵源自古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这里巫风弥漫,历来就有“信鬼巫、重人祠”的习气风俗。在民间,人们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巫术占卜活动。无论是造屋铺桥,还是修堤筑坝,先民们往往都习惯于求神问佛,占卜问卦。甚至连生老病死,丧葬嫁娶,也都离不开巫师鬼神的指引和帮助。
在巫术的整个演变历程中,它逐渐开始分化,并形成了黑巫术和白巫术两条大的支脉。其中,“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使用的巫术;“白巫术”又称吉巫术,指的是祝吉祈福时用的巫术,例如湘西赶尸便是白巫术之一。
要说“赶尸”巫术,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相传几千年前,苗族祖先有个叫阿普蚩尤的人率兵在黄河边浴血奋战,与敌厮杀,在战争结束后,阿普蚩尤因为感念与士兵的兄弟情谊,不忍将士兵弟兄的尸首曝于野外,于是,他便和军师一起施法,将战死沙场的士兵尸首“赶”回了故里。而后,湘西地区的人们便有了赶尸的风俗,只要有居于异乡的亲人过世,便会邀请“赶尸者”将亲人尸体赶回故土安葬。从这里不难看出,湘西巫文化背后,实际上是与当地人们极重乡土观念紧密结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巫文化中大名鼎鼎的“巫蛊”。据说,早在秦汉时期巫蛊便已出现,主要包括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内容,属于黑巫术的一种。而现今盛行于南夷等地的巫蛊之术,又主要以苗族巫蛊为主。这里的苗人好养蛊,他们认为造成疾病的原因都是着了蛊,需要解蛊才能恢复健康。而苗族的蛊,传说也是天下最难解的“奇毒”,谁要是中了苗族巫蛊,就必须请下蛊之人或是请族中最有威望的巫师解蛊,如果被没有能力之人随意解蛊,则很有可能遭到反噬,中蛊者与解蛊者皆会一命呜呼!
说起武陵源是文化艺术之源,不得不说起屈原。屈原的楚辞很多内容均取材于巫文化。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指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就是楚国巫风祭祀的歌舞,屈原将它加工改编成楚辞。不仅如此,这种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也极大地影响了《离骚》等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内容,为楚辞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屈原与武陵源有什么关系呢?学者金克剑先生早有论述,这要从沅水与澧水溯源。“沅有芷兮澧有兰”“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今天门山下、武陵源景区内流传着不少有关屈原的古老传说。而天子山著名的“屈子行吟”景点简直就是屈原的化身。特别是在屈原的文中,出现大量的只有武陵源才有的花草品名——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么多鲜花香草呢?到过武陵源的人就知道,文中提及的这些植物,在武陵源所处可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