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是张家界人的十大佐证

(2013-06-11 15:51:49)
分类: 乱弹天下

   屈原是张家界人的十大佐证

     按历代屈学之论,似乎只认定屈原流放怀化沅水一带,而对屈原曾在澧水留下足迹的事实讳莫如深。且一直以来,都说屈原是湖北秭归人。其实,屈原的最终足迹曾到达张家界,屈原不朽力作中的张家界澧水和天门山色彩足以说明,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著名学者金克剑先生,他爆出猛料称,经过他多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可以证明屈原是张家界人的确凿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并已获得相关人士和机构的认可。
  佐证一: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湘夫人》)
  屈原若未到张家界的澧水,为何写澧水岸边的兰花和美丽潺湲的流水之状态?
  佐证二: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湘夫人》)
  屈原为什么不把衣裙丢进湘江、资江、沅江,偏要丢进澧水,还要登上江中小岛采集山姜,去送给那些不相识的姑娘?
  佐证三: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湘君》)
  这句诗与上句是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为什么不在一首诗里表述,这一点十分重要,证明这两篇作品的写作日期、过程虽有不同,但都在澧水一线。前章丢进澧水的是套袖围裙,后篇丢进澧水的是玉佩,是琼琚。如果屈原没到过澧水,或说对澧水没什么感情,没有深度了解和感受,他凭什么把这么珍贵的东西丢进澧水?还对澧水岸边那些贫苦的姑娘倾注那么多情感?并且情迷心碎地叹惜;“良辰美景不再来,彷徨,彷徨,姑且散淡心肠。”
  佐证四:
  据考,屈原流放,仅早期在怀化作短期逗留,其主要活动在澧水流域,期间到达古庸国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屈原在《九歌·大司命》中对突然横在澧水之畔的万丈绝壁上的那一孔“天门”——激动得狂呼大叫:“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湅雨兮洒尘!”大意是:“多么宏阔壮观的天门哟!我真想乘着玄妙的云彩登上天庭!让穿山而过的狂风为我引导,叫纷纷扬扬的雨点为我洒扫尘埃!”已故知名史学者马龄先生认为此“天门”固然有巫傩中“天门”的神话想象,亦有人们梦想中“登天之门”的向往,但绝对是诗人眼中所见到的真实景物,绝对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这个“天门”,就是驰名世界的张家界天门山。
  佐证五:
  其实,“天门”之名早已有之,只是当时未以“天门山”正式命名。据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专家覃功炯先生研究,认为天门山之“天门”,形成于几亿年的岩溶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天门洞已经在逐渐形成。”
  佐证六: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武陵郡崧梁山有石开处数十丈其上,名曰天门。”
  佐证七:
  明嘉靖《常德府志》认同《后汉书》这一观点:“马援军度处有崧梁山,山有开处数十丈其上,名曰天门,援战壶头不利即此也。”马援征战壶头(天门山古称壶头、赤松、云梦、崧梁、方壶、天门),系指汉建武二十三年(47)征土酋相单程,与屈子赋天门相距仅300多年,虽说那时“天门”规模没有现今这么大,但也有“数十丈”之高呀!
  佐证八:
  这里,还有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屈原在官场屡遭挫折之后,曾产生了追随赤松子以遁世的念头,为此作了首《远游》诗:“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从《九歌》的逻辑推测,屈原先是从涔阳上船入澧,一路吟歌、一路采集、一路采风,最后到达他所向往的张家界天门山--因为,上古赤松子就归宿在天门山……
  屈原此次被放逐张家界澧水,曾亲眼见到过穿着藤蔓跳神的土著,其实就是土家族的“毛古斯”:“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九歌》),这个“山鬼”绝对不是一些人猜想的巫山神女,巫山神女在长江三峡,与写在沅澧间的《九歌》七不粘八不连。
  佐证九:
  清代《永定竹枝词》中写有当地土著(土家)玩木偶戏穿藤蔓衣跳毛古斯的情境:“薜衣萝带舞婆娑,嘈杂神弦唱九歌。”
  屈原在发现了那个“登山之门”后,激情澎湃,忍不住对天问难,这就是“天问”的真正原生地。千百年来,不少地方都在争屈原的问天台,可大象无言的天门山从不争辩,你只要看一眼云飞雾涌的“天门”,你就要对天狂呼狂叫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