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晨报7月8日报道,从今年6月开始,为在重庆推介利川旅游资源,湖北省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做了公交车车身广告,广告词为“我靠重庆,凉城利川”,随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争议。7月6日,利川市旅游局局长表示,不论广告效果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这是广告语炮制者的逆向思维的结果。
“不论广告效果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这才是湖北利川旅游局真正需要的广告效果,应该说广告需要靠创意来增强受众的印象,本身并不存在歧义,这广告的目的上来说,一句源于司空见惯的网络语言启发而创意出来的雷人的“我靠重庆”,确实让利川旅游局感觉很爽,至少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与争议,这就足够了,于是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但显然这只是政府的旅游部门为了推广旅游资源而不加选择甚至故意玩弄的文字游戏,即利用有争议的文字打擦边球,制造社会轰动效应,以达到广告目的。其实类似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熟悉的比如前些年江西宜春旅游宣传标语“宜春,一个叫春的城市”,同样引起了社会反感和争议,事实上如果从纯粹文字的严格意义上看,也可以如利川声称“我靠重庆”一样,自我解释一番,反正对负面的理解不认账就是了。但显而易见制作这种广告用词的旅游部门的初衷绝对是是知道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而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种能一鸣惊人的广告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