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桃源·两溪口

(2011-09-29 13:22:45)
标签:

杂谈

田桃源

情感

分类: 闲情散章

           在桃源·两溪口

    从沙坪镇老街往山里走,沿着小溪,是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石板上被山里人的脚板磨成凹槽,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毛家坡上,毛家坡上有一个牌坊,名“两益亭”牌坊,被风雨剥蚀得厉害,上面长了很多杂草,看上去很有些年纪了。据说这条路和这个牌坊都是一个周姓地主修建的。所谓两益亭是指天晴、下雨来往人等在这亭子里都会受益。我去两溪口时亭子早已拆除,只剩下牌坊。

    牌坊旁边建有一个小平房,一个残疾人住在里头,给来往人烧茶。每次,心善的桃源都少不了给这残障人十元二十元茶水费,这让他非常感激!非要问起我是去竹山两溪口谁家,我回答是到黄支书家,于是,那位施茶人便每每赞美支书家的客人厚道、大方,搞得我心里怪舒坦的。而据说政府每年给这个残障人才100元补助,并且不能兑现。我就很为政府那些吃酸喝辣惯了的公务员们汗颜!

    从毛家坡到两溪口还得步行半小时。两条溪水从这里汇拢,沿溪而建的木屋被大树拥簇,放眼望去,竹山青翠欲滴。一座青石桥跨过小溪,巨大的青石块堆砌成桥,贯穿两岸,桥上栏杆上则是栩栩如生的石雕,狮子、老虎、貔貅之类,但残缺不堪。桥头镌刻一联:“两岸人得渡,溪边鸟自闲。”还由县政府立了一块石碑,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看保护着实还差些力度。

    两溪口的景色让人着迷,引得来往客人夸赞连连。潇湘电影制片厂曾在这拍摄过电影《竹山青青》、《铁牛镇》和《葫芦晃悠悠》,我在沙坪茶厂观看过《葫芦晃悠悠》的首映,看完电影,还记得那苍翠的竹海美景,还记得其中主题歌的一句歌词:“葫芦葫芦晃悠悠,人生得意喝一口”,后来得知,原来这首歌就是著名的潇湘词家佘致迪写的。遗憾的是,这几部电影都不如《芙蓉镇》有名,沙坪以及两溪口,也没有因此名扬天下。

    过桥,是一所学校,那年,我和周碧华冒雪在两溪口采风,碧华还兴致勃勃地到每间教室参观,破烂的桌椅,破败的墙壁,让他作为一个师范讲师好一顿感慨!回去后,碧华曾创作出一篇散文《两溪桥头》,大意是歌颂山村教师的——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把文化传播给山里人,让山里娃娃“得渡”。

    过桥两三里,就是黄支书家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我同学,一个是我战友,常年在家,放羊,砍树,套野物。套到野物舍不得吃,非要等我们这些贵客去了才弄出来吃。他家屋前有一颗大樟树,有几根竹子竟然穿树而过,成为当地一景。屋还是木屋,吊脚,站在他家阳台,喝茶,看四周风景,是一种享受。到十月,屋后的一树山梨熟了,压得枝头低垂,随手可摘,又甜又脆!我和周碧华那次去黄家,细心的碧华发现,板壁上挂着一帧烈士遗像,那是支书的大儿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死,而裱糊板壁的报纸上,赫然是“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报道,这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即使在这大山深处,也不能与世隔绝。山外潮起潮涌,每一阵浪潮都会让山里人感同身受。新世纪到来后,我那战友也跑到东莞打工去了,隔三差五地,我们还相聚喝酒,聊那些陈年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