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今思善卷,不肯出桃源

(2011-02-07 09:27:59)
标签:

善卷

桃源

田桃源

文化

分类: 乱弹天下

    善卷何人?他是尧帝和舜帝的老师。常德之所以有德,皆因善卷有德。而桃源与善卷有着难解之缘。桃源,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得名,在县城附近有一个乡镇叫尧河,在桃花源附近有一山叫舜山(即郑驿丰隆山),这说明尧舜二帝在桃源都留下足迹。

    善卷“以天下让而勿取,冬一裘,夏一葛,出而作,入而息”(明陈珂《武陵志前序》),实践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伟大人格理想(《孟子·滕文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卷弃天下犹弃敝屣,“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又正是道家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的体现(《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因此,儒家和道家都尊善卷为千古隐逸之宗。

    南朝梁代邑人伍安贫在《武陵记》中说:“(武陵)人气和柔,多淳朴,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引自《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风俗》)。这“虞夏遗风”不正是善卷高风?

东晋陶渊明说:“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他将寄托着自己人生理想的桃花源,“选址”在武陵,不正是因为武陵有“击壤以自欢”的虞夏之风所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董仲舒说:“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引自开禧《祠记》)。汉代大儒董仲舒将善卷之道与尧舜之道等量齐观,评价如此之高,很值得我们深思。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球,人们竞争于名利场中而不能自拔之时,善卷之风不正是抚慰疲惫心灵的清凉之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