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百万人口,沉淀无数宝贝,使桃源民间收藏非常活跃,闲暇,田桃源认识了一大群收藏家,见识过大量藏品,尤以巧夺天工的“桃源工”为多,其雕工十分了得!遗憾的是木料大多为樟木,木质欠佳。桃源沅江因近年挖金挖沙,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均一一被收藏。
这些收藏家不仅在桃源土地上用梳子梳、用篦子篦,把桃源旮旮旯旯扫了一遍又一遍,还把触须伸向临县安化、沅陵,甚至云贵川,先行者更到上海、长沙开古董店,把桃源收藏之风刮得老远!
为传承“桃源工”这一民间瑰宝,近日得悉县有关部门正着手收集关于桃源工的实物与资料,准备编辑、出版一本《桃源工》。
[桃源县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临沅县的一部分。东汉建武二十六(公元50)年,桃源地域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其县治设于武陵县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区长茅岭乡),汉殇帝延平一年(公元106年)迁至浔阳坪(今漳江镇浔阳坪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县名均为沅南县。隋文帝开皇三(公元583)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五代时期,今桃源地域均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一(公元963)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晋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观,名桃源观。隋、唐两代,屡毁屡建。由于张咏的建议,是年,从武陵县中析出的有桃花源胜地的这一地域正式成为桃源县,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镇。至今,桃源县名已有1037年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