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桃源文化的几个新论点

(2009-11-19 08:27:40)
标签:

桃源

文化

杂谈

    前几天遇一高人,说了几个关于桃源文化的几个新论点,虽感兴趣,但颇存疑:

    其一、黄帝出身于桃源,即桃源洞,因桃花源有“三十五小洞天”,唐道教宗师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第三十五小洞天,桃源山,即白马玄光之天。”

其二:屈原不是沉江汨罗,而是桃源的沅江。“不住汩鸿,师何以尚之?”――《楚辞·屈原·天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楚辞》。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

    其三:离骚,并不是指一种文体,而是指桃源。因桃源古时候称离骚国,公元1110年(宋大观四年)冬,诗人唐庚被贬惠州。南下路经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时,写下了《武陵道中》一诗: 朝辞汉使节,暮作楚囚奔。路入离骚国,江通欸乃村。垣墙知地湿,草木验冬温。寂寞桃源路,行人只断魂。唐庚用“离骚国”(屈原行吟之地)、“歙乃村”(唐柳宗元有“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句)来指称武陵。

    其四、屈原所指的湘江,也不是湘、资、沅、澧四水的湘江,也是指沅江,因沅江最长,分好几个段落,其中桃源段以下被称湘江。

    这位高人侃侃而谈,可惜我没机会一一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午夜
后一篇:水溪客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