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教师情怀感悟点滴教育 |
分类: 论文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型特点,通过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解剖、分析,主要让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认知结构作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在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练习课中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培养其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课型特点
数学练习课是在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以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它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让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形成和巩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数学练习呢?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谈一下练习设计。
一、练习课的功能和课型特点。
1、练习课具有实现“双基”目标;发展智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和德育的功能。①
2、练习课分为巩固性练习课课型(概念、计算、应用题等)和综合性练习课课型(新旧知识、易混知识等),这两种课型在实施流程上有很大的不同:②
⑴巩固性练习课课型注重以练代忆、深入点拨,精讲解疑,拓展延伸。
⑵综合性练习课课型注重练忆结合、对比归纳、知识重组 、积累领悟
二、根据练习课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
1、目标要明。
⑴一节练习课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练习的内容要明确。《因数与倍数》中先从自然数的分类,2、3、5的倍数特征,巧妙地设计练习,设疑精讲,让知识延伸,形成系统。小结课题时,学生通过练习清楚知道按是2的倍数自然数分为偶数和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偶数和奇数是相对一个数来说的,而因数和倍数是相对两个数的关系来说的。
⑵目标的层次要分明。对练习的知识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进行达到要求。课堂上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如在方框里填上适合条件的数。
①是2的倍数:3□□□
②是3的倍数:□74□
③132□□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
④是2、3和5的倍数:5□5□
⑤57□2是3的倍数,□有()种填法。
2、择题要精。练习中选择符合大纲、典范性的知识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精选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3、方法要巧。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如在练习中把求游泳池的表面积和粉刷教室的表面积放在一起,沟通知识的联系,自主总结,形成技能,升华思维。如①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池深2米,如果用瓷砖片贴游泳池的四周和底。贴瓷砖片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②学校要粉刷教室,已知教室的长是8m,宽是6 m,高是3 m,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 m2。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多少元?
三、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
1、注重由浅入深,有坡度地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地展开。
每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做基本练习,从书上的练习中,选择与例题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题目进行初步练习,练习的数量要少,重点放在学懂学会方面。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给以点拔、辅导或纠正,对于少数后进生,应加强个别指导。如在一节体积的练习课中这样设计:
①基本练习:如一根长方体钢条长2米,横截面积是25平方厘米,这根钢条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综合练习:一根方钢,长2.5米, 横截面是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这段方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已知1立方厘米的钢条重7.8克,这段钢重多少千克?
③发展练习: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是9平方分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用方程解答)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2、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开发智力。
(1)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练习中设计开放式习题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①
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在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引起联想,从而来展示h原、 h 升、h现,这三者的关系。
② 设计多解题,在训练层次上要活。
如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将这道题采取变换条件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③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如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cm,宽20cm,体积为11.76dm3。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cm,宽16cm,高18cm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只有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必须设计多样化的“操作性”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如求图形的面积,我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设计开放式习题,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这种开放性问题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我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统计某一类事物,并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练习评价要准。
1、适时、准确进行练习评价。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解题思维心理、准确地把握练习节奏,可见评价必须要做到准确。
2、评价手法的应用要恰当。评价手法一般有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借助自评,尽可能把游离的知识点归位、整理、形成解题技巧。同时,对照规律,逐一审视,增强辨析能力;借助互评,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借助师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辨清疑混点,增强解题能力。
3、是评价结果的展示要充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六、矫正要快。
1、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不必面面俱到地重讲一遍。
2、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进行点拔与辨析。
3、针对新授知识的重点 ,进行系统的简炼的总结。
讲解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启发学生把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加速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构成新的认知网络系统。
我及时加以矫正和补救,及时解除学生困惑,一般对个别问题采取分散指导、个别矫正的方式进行;对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集中会诊、集体订正的方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根据练习课课型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练习巩固题、综合题与开放题,从而以练代忆,以疑求精,综合运用,完善认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的方向与要求。
注释:①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健辉:《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若干认识》
②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健辉:《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若干认识》
1.窦盼英编著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01出版
2.叶季明编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3.《小学数学尝试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1出版
4、K.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