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记者
张剀
说实话,在采写《王骏:在财税海洋畅游的浪子》这篇文章时,我是有压力的。因为作为一个知名人物,很多人已经对他很熟悉,我一旦写不好,会得到很多批评:你写的似乎并不是真实的王骏,我认识的王骏和你写的似乎不一样。如果有很多人如此评价,那无疑说明我的采写是失败的。
基于此,我在反复斟酌这篇人物专访时,一个很强烈的声音从内心发出来:一定要突显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梳理了有关王骏的所有信息后,我很快确定了“痴”与“狂”这两个鲜明的特点。考虑到王骏的网名叫“中国财税浪子”,而且从采访的情况看,这个由同事起的“外号”他似乎非常喜欢。而且细细品来,他在追求财税事业上的心态和行为的确称得上是“浪”。于是,我紧接着确定了“浪”这个小主题。
不过,“浪”往往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人们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么在“回头”之前,“浪子”显然是一个贬义:做了坏事的人。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浪”其实有一个非常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解释:没有拘束。基于这一点,我想非常有必要给王骏的“浪”一个个性化的解释和概括。在写到这一块的时候,我的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打出了这样几行字:王骏的“浪”,是一种率真,一种对财税事业放荡不羁的追求,一种对财税知识毫无保留的分享。
但是,在走内部编审流程的时候,我们总编室的领导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一种对财税事业放荡不羁的追求”表述不清楚,建议删除。我又征求了其他同事和领导的意见,大家都认为这一表述不妥。遂删之。后来细想,也许我掌握的关于王骏的信息比较充裕,因此用“放荡不羁”来形容王骏对财税事业的状态是贴切的,而读者并不掌握这么多信息,仅从上下文来看,的确有些突兀。
其实,我写王骏的“浪”是“一种对财税事业放荡不羁的追求”,的确是我一种比较强烈的感受。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多人对财税的喜好,有的处于工作的需要,有的处于养家糊口的需要,有的处于盈利的需要,而王骏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他过老师,开过代理记账公司,到很多单位去应聘任职,其实都是他觉得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应该超那个方向走的时候,他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而不是去犹犹豫豫反复斟酌,分析利弊。
我相信,在现实当中,对财税工作,像王骏这样对财税事业放荡不羁地追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他们心里,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不娇柔,不造作。即便他们的一些言行常人难以理解,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去解释。在他们看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你觉得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