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晓宇 张剀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动力还是挺大的。”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一场记者会,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在会上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超过1000万个,个体工商户超过4000万个。其中,工商联的会员已超过300万,县以上的基层工商联组织有3353个,企业会员有136万。
王钦敏说,2012年非公企业利润总额达1.82万亿元,体量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如果从过去5年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约为21.6%,这反映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公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微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其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和结构重组等创新都很灵活,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12年,非公经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所占比重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60%,就业贡献超过80%。
王钦敏表示,此前国家对《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做了一些规定,未来政府还会推出一系列引导政策。
但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目前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亟需改善。“与大中型企业7%~8%的融资成本相比,小微企业10%~12%的比率太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廉熙认为,虽然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小微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多数企业依旧承受着较大的税费压力,融资难虽有所缓解,融资贵已成为新的挑战。
黄廉熙建议国家从顶层上设计更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合理税负架构,对其税费作适当减免,同时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将民间资本引导到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去。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建议,不仅要加强对银行业贷款附加条件和收费乱象的监督管理,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更要促进银行业规范化发展,建立有效的企业帮扶机制和考核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实现民营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除了政策层面“抓大扶小”外,企业自身的变革与合作至关重要,在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加强与跨国企业和央企合作发展的同时,也要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加强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整体提升发展。同时,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产业集聚的创新平台,孵化培育小微企业,共生共赢,实现“依大育小”,徐冠巨把这种情景描述为“有机和谐的企业生态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三友集团董事长么志义建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应利用税收杠杆对非公企业的经营投入、增长方式等进行调整,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可考虑将企业科技投入、人才吸纳、技术储备和专利申请等指标作为核定减税力度的依据,引导企业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增长、制度垄断性增长向科技创新型增长转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