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活动
2022-11-18 08:51:17
标签: 读书会 国学 经典导读 周末 传习录
燕京读书会活动通告
燕京读书会本周六(11月19日)举办《传习录》研读活动。本次研读将通过QQ群视频会话的方式在线上进行。欢迎新老朋友们踊跃参加。
时间:2022年11月19日(周六)上午9:00—11:30
内容:《传习录》第169条(《答欧阳崇一》)。特邀嘉宾:吴炳钊(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由马腾担任主持,主讲人:孟庆波、王童
参加活动的师友请先加入燕京读书会直播群(QQ群号:641688853,加群验证信息请备注实名)
嘉宾简介:
吴炳钊,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
研读内容:
169.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亿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参考文本:
《阳明精神与阳明学的意义》
《传习录及大学问》
https://pan.baidu.com/s/1CbEXTLfe1HgXYTn7etcZww
提取码: 3gwk
《传习录注疏》
《大学章句集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000/001.htm
《礼记·大学篇》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lj/067.htm
2022年11月19日活动
燕京读书会活动通告
燕京读书会本周六(11月19日)举办《传习录》研读活动。本次研读将通过QQ群视频会话的方式在线上进行。欢迎新老朋友们踊跃参加。
时间:2022年11月19日(周六)上午9:00—11:30
内容:《传习录》第169条(《答欧阳崇一》)。特邀嘉宾:吴炳钊(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由马腾担任主持,主讲人:孟庆波、王童
参加活动的师友请先加入燕京读书会直播群(QQ群号:641688853,加群验证信息请备注实名)
嘉宾简介:
吴炳钊,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
研读内容:
169.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亿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参考文本:
《阳明精神与阳明学的意义》
《传习录及大学问》
https://pan.baidu.com/s/1CbEXTLfe1HgXYTn7etcZww
提取码: 3gwk
《传习录注疏》
《大学章句集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000/001.htm
《礼记·大学篇》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lj/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