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前两章心得
(2009-01-11 01:57:16)
标签:
论语修习读书儒学国学杂谈 |
分类: 《论语》讨论 |
论语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朱子《论语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刘宝楠《正义》来看,这就话从来的解释大约有两种:其一,基本就如朱子的解释。在选择居住之地的时候要以仁厚的风俗为标准。
其二,是根据孟子对孔子这就话的引申义来解释。
孟子公孙丑上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是由原来择邻而居—居住(比较侧重身体方面的,一般的居住),进而引申之整个生命应该如何“利用”(姑且这么说)。这个引申是很恰当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先天的任何资本,用现代西方人的话说是“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的,唯一可以是我们生命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做法就是志于道,成就自己的仁的。所以说这是仁者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儒家的智慧就是如此的平实,而有如此的高明。孔子交给我们很多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一句大体是关于择邻而居的,其实引申一下很子人想到交友,孔子也教育我们要与仁厚忠信的人为友,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良,有多闻。其现实的人,总是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展开其生命,如果失去了其现实的人间关系,失去其人伦日用中的行为,人就空了,人的所谓内在心性基础当然总要,但是不从现实的作为中讲心性,那么这个心性就是死的。这恰恰是儒家对佛教的批评。孔子观察别人说: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很多人则恰恰相反,所谓臭味相投!整日无所事事,行同狗彘,有乐子寻还好,没乐子就无端生事。也到奇怪,这种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同道之人,三五成群,不愧一丘之貉也。孔子非常讨厌这种人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而我们与人相处,当然要选择有仁厚之德的人交往,所谓“就有道”也是此意。一时的交往和选择住所尚且要注意以仁厚为标准,当我们选择我们如何度过我们一生的时光,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更应该以仁为依据。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儒家的仁知之辩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这个问题说明的比较清晰。
中庸中孔子论述儒家的三达德:知仁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熹的注释说,达道者,就儒家提倡的五伦。达德说: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知,人可以通过知(性的一种能力)来知道五达道。通过仁来体之,(这个体当有多层意思,一、体悟,二、即体现之,在生命实存中将其展现出来。通过勇德可以勉强坚持下去,以待德行之圆满。)
刘潜夫问“安仁”、“利仁”之别。曰:“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利仁者是见仁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壮祖
其实这是说的很清楚的:
仁是超越于知的境界。
在朱熹看来,知是一种学习善的知识,即择善的能力。在道德实践的时候还要经过计较和思虑。而仁才是达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境界!如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可见圣人一心全仁,所以自然如此。但是一般人可能就要先明白,与有丧者相处,不可以表现的特别高兴,这是不礼貌的等等。那么仁实际上对于义理的真正的获得,而不仅仅停留于理性的认识。而是达到了与道的同在。
现在很多人囿于西方哲学的偏见,尤其以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形而上学观点来批评儒家,(康德是只认为完全出于责任—理性的道德意识—的行为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儒家所说的知虽然与康德所谓的理性还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是比较重视理性在道德实践中起的作用的。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才是最可靠的,完全处于理性责任意识的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其实这表现了一种理性的傲慢。相反理性往往并不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可靠,它甚至往往被人的恶劣的意志所利用。理性本身有的是认识能力,真正来说并没有实在的、天然的道德内涵。而真正的道德天性则是人先天具有的,但是不能仅仅有理性来表现。
仁德恰恰是对理性的一种超越,达到的道德境界,恰恰是一种于生命合一的共在。其实,真正的道德的形而上学怎么有是能够言说的呢?
康德徒费心力演绎出所谓先天时间法则,这个先天实践法则其实就是儒家所谓的行仁之方,但是行仁之方也总是形而下的。而仁德本身才是形而上的。但是对于仁却并不可以以定义是的方式表出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