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帝王十二章纹饰、佩饰、色彩

(2010-09-09 10:5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服饰课堂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
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汉代大儒孔安国的说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这些图案的意义,古人说法也不一致,估计和古代巫术有关。“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认为是登天之道,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因而这四种图案是皇帝独用的。“龙”是王权的象征,“华虫”近于凤,这两种图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龙,三公诸侯只能用降龙。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宋史<<天文志>>载有“星宿三星,天之正位也”。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楚国令尹公子围参加几个诸侯国的盟会时,擅自用了诸侯一级的服饰仪仗,受到各国与会者的指责。鲁国的叔孙穆子说:“楚公子美极了,不像大夫了,简直就像国君了。一个大夫穿了诸侯的服饰,恐怕有篡位的意思吧?服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啊!”穆子预料得不错,公子围回国就弑了郏敖,自立为君,就是楚灵王。后来,历朝都把服饰“以下僭上”看作犯禁的行为,弄得不好会丢脑袋。有的朝代惩罚轻些,如元朝律令,当官的倘若服饰僭上,罚停职一年,一年后降级使用;平民如果僭越,罚打五十大板,没收违制的服饰。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据史书记载: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的“垂衣裳”是指缝制衣裳。而且,黄帝、尧、舜所创制的衣裳依照的是《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也就都有了衣服。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礼仪”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肆意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据《周易》记载:“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随机应变;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蛇,以示王者有深浅之知,也有说取其忠孝之意;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黼与斧在发音上相近,古代也有通用的;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辩之意。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皇 帝 的 服 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鰈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周代以冕服作为朝服。汉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黄、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时常黑色,服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腰系大带、革带,佩挂蔽膝、佩绶、佩剑,脚穿袜履。这种服装的等级区别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诸王戴远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绶颜色、长度、织法的不同。汉代的朝服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历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变革。
常服
常服是天子、后妃、诸王、百官、命妇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穿的服装。隋唐皇帝、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靿靴作常服。其等级区别有三:一是服色不同。天子一般用赭黄色或赤黄色袍,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二是革带带钅夸的质料不同;三是佩鱼制,三品以上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用银饰。以后各代基本沿用唐制,到明朝有所变化,皇帝用乌纱折上巾,黄色盘领官袖袍,前后两肩各有金织盘龙纹饰,玉带、皮靴。清朝皇帝的常服则有冠、袍、褂、带四部分。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规定。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特点是便利骑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五部分。穿用时,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外面罩上行褂,下系行裳。行袍又称缺襟袍,其颜色、质料、花纹随意选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式样是圆领、大襟、四面开襟、箭袖、有纽绊。长度齐膝,比常服袍要短十分之一,最大的特点是袍的右前襟比左前襟和后面要短一尺,以方便骑马,故称“缺襟袍”。行褂又称马褂,既方便骑射,又可御寒。其颜色规定是:皇帝及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内廷王大臣、扈从大臣等为明黄色,因而称为黄马褂;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官员为石青色。
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雨冠有冬雨冠、夏雨冠两种,用明黄色,皇子以下文武三品官用红色。雨衣的式样和质料有六种,有的是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袍,类似今天的披风,又有单层、双层两种;有的是对襟带袖如常服褂,其中圆领的长与坐齐,加领的长与褂齐;有的是大襟端袖如常服袍,前加掩裆,其中圆领的长与袍齐,加领的长与坐齐。质料上用毡、羽缎作面的,用月白缎作里,多用明黄色领和钮绊。油绸制作的不加里,多用青色领和钮绊。皇帝的雨衣一律用明黄色,皇子以下到文武一品官、各省巡抚用大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用青色,雨裳的颜色与雨衣相同。

关于皇帝服装上的装饰,除了质料的不同之外,与他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帝王服装的装饰上,也就是从色彩、纹饰及佩物上体现出来。                     
关于色彩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装的三要素。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服装的色彩非常讲究,主要受正色、间色尊卑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人把青、赤、白、黑、黄五色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因此,青、赤、白、黑、黄五色一般来说是比较尊贵的颜色。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产生了用服色来区分尊卑的观念,以赤、玄(黑)二色为尊。但具体这五种正式中,又以哪一种为尊呢?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各朝代又不一样。如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是水克火了。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为尊,于是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仍然以黑色为主,汉文帝终生都是以黑色缯(纺织品)作为其常服的。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的时候,又服赤色冠服。到隋唐时期,黄色又成为帝王服装上的主要颜色,随后,发展成为帝王专用色,禁止民间使用。
此外,朱、紫也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服紫色。俗话说:“红得发紫”,也可说明紫色是高官显宦的颜色。                       
关于纹饰
帝王服装上的纹饰主要的是十二章纹,这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然而,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明帝根据有关典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规定在冕服中恢复使用十二章纹饰,皇帝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用华虫以下七章。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沿用了近二千年。
十二章纹就是十二种图案。每种图案都各有其象征意义,颇有讲究。
总而言之,无非都是昭示慈善、仁义、清洁、济养、智勇,把天下一切最美好的比喻和形容,统统灌注在这十二章纹里,以显示天子“至高无上,完美德慧”。
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次序和位置安排上有所不同。即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也都继承了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
其中特别是“龙”后来渐渐爬满了帝王袍服。龙在古代神话中是一种瞬息万变、威力无穷、升天潜渊、吞云吐雾、翻云覆雨的神物。古人认为,人间只有皇帝才能象龙那样变幻莫测、神威无限,因而皇帝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于是,织绣有龙纹的龙袍等就成了皇帝、太子等的专用服装。明代龙袍是皇帝平日上朝处理朝政时穿的常服。清代龙袍则是在吉庆典礼时穿的吉服。这样一来,“龙袍”简直成了皇帝的另一个名字。除了帝后,任何人都不准在“龙”身上打主意。再高贵的王侯也只能穿蟒袍。     
                                          
关于佩饰
除了色彩,纹饰之外,中国古代还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这些佩饰,不仅可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等级的标志。帝王身上的佩饰就更加名贵和丰富。帝王冠冕上的佩饰物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里主要讲帝王身上的佩饰。
古代帝王、百官身上的佩饰最重要的就是佩绶。这是帝后百官佩挂印绶以区别身份地位的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到汉代成为官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帝后百官平时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里随着携带,而把绶带打成回环,穿在身前或身后的腰带上,让它自然垂挂下来,以便他人一望便知佩绶人的身份官位。绶的颜色、长度和织法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共同赤缥(月白)绀(天青)四色的黄赤绶,绶长二丈九尺九寸,用五百首(二十根单纺丝是“一首”,首越多,丝越细)织成。诸侯王佩赤黄缥绀四色的赤绶,长二丈一尺,三百首。汉代以后佩绶制度一直沿用,一直到清,只是颜色、纹饰、形制的规定各朝有不同。
古代帝王贵族穿挂绶带、束腰的皮带也是一种重要装饰物。早在商周时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朝会时,就将腰带束在冕服之上,前面用来悬挂蔽膝,身后垂挂佩绶。春秋战国时期,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革带开始使用带钩,用来连接两端和佩挂刀、削、剑、镜、印及其它装饰品,称为“钩络带”。革带的制作也日益精巧,常常镶嵌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装饰。
宋代的革带分成前后两条,腰前的一条两边钻有圆孔,用来穿插扣针,两端钅宅尾用金银装饰,腰后的一条缀着一排带銙。明代则相反,腰前装饰玉銙,后面不装玉,用佩绶遮掩起来。清代的佩饰是清官服饰的一大特点,既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汉族传统。清代的朝服、吉服、行服、常服中,均有与之相配的腰带,不同等级的腰带,在颜色、样式、质料、做工等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标明尊卑等级。清代皇帝和宗室用黄色腰带,称为“黄带子”,一般用丝线织成,带上装有四块圆型或方型的镂花金属版,版上镶嵌宝石、珠玉等装饰品,带端有带扣,左右还有两个环,用来系挂汗巾、刀觿(解结用的工具)、荷包及佩饰,称作“活计”。其中皇帝的腰带都用明黄色丝带。朝带又分两种,一种带上装圆形龙纹金版四块,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和绿宝石,每块版上要嵌冬珠五颗、珍珠二十颗;另一种带上装方型龙纹金版四块,饰青金石、黄玉、珊瑚、白玉中的一种,每块板上嵌冬珠五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嘉庆用过的吉服带,带为明黄丝织成,内衬红绸,带上装嵌珊瑚圆版,左右各有一镂金小环,左环挂月白绸,帉,平金绣荷包,平金绣葫芦状烟袋,嵌松石金套觿,右环挂饰没有觿,换上嵌金珐琅革冒刀一,其余与左环相同。此外,清朝皇帝朝服上,还有朝珠装饰,由一百零八颗冬珠组成,串珠为明黄色的丝带。
在帝王的这些佩饰中,玉是最重要的佩饰。天子佩白玉、世子佩瑜玉,诸侯佩山玄玉,卿大夫佩水苍玉,到士就只能佩文石了。                                                                  
                                          
关于冕
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礼冠。冕的规定形状是前圆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视状,前后各有十二旒。前古的冕长六寸,宽六寸。到东汉明帝时更定为长一尺二寸,宽七寸,成为长方形。东汉冕上呈黑色,里裹朱色,以白玉珠为旒悬彩色组缨。皇帝在戴冕时,要头戴玉簪,还要以黈纩(黄色的丝绵)塞耳,以防听到非礼之语。唐代的冕根据不同场合之用分为八种,最大的一种冕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宋代初沿唐制,后更定冕统一为长一尺六寸,宽八寸。顶上是用青罗绘制龙麟图案,里面用红罗绘紫云白鹤。明代又将冕规定为前圆后方,旒珠用五彩玉。清朝皇帝不再戴冕。
冕通常和衮服一起用,合称衮冕,和大裘配用称大裘冕。衮冕用于祭庙、登基、纳皇后、元旦受贺时穿用,唐代还包括战事遣将及征还时用。裘冕一般是祭天地时穿用,东汉用于祭上帝。唐代裘和无旒的冕配用祭天地。宋代在衮冕和裘冕的用途上大臣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祭天在冬季可服用裘冕,而祭地在夏天,则应服衮冕。有的认为裘不如衮庄重,裘应罩在衮服里面。皇帝最重要的礼服就是祭服,因此衮冕、裘冕又称为祭服,次于祭服的就是朝服、常服和杂服,与礼服相对应。         
                                         
关于冠

冠,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头上戴的一顶帽子而已。然而,中国古代的冠,这顶普通的帽子却非同寻常,它与封建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具有相当重要的礼制意义。
帝王作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不仅要戴冠,而且比普通贵族所戴的冠更为名贵和奢华,形制也大为不同。据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制定了详细的冠冕制度。
通天冠是皇帝冬至受朝贺到平日上朝和燕居时所戴,既用于礼节又用于平日。不过皇帝在后宫燕居时多不戴冠,例如汉武帝在内廷头上仅带簪子与丞相公孙弘谈话。通天冠的形制是高九寸,正面竖立,前面是展筒,顶部向后倾斜,后有一个铁卷梁。唐宋时冠高一尺,冠上卷梁二十四道,梁宽一尺,为更为美观,施以珠翠,用玉、犀簪横贯于冠,后面垂着黑巾(黑介帻)。
刘邦在民间时,曾用竹皮做过一种冠,自己戴用,称为刘氏冠。即位后,刘氏冠地位提升。刘邦的后代在祭祀时才用此冠。唐太宗也发明了一种冠,叫做翼善冠,在朔望(初一、十五)王朝时服用。
弁,长七寸,高四寸,形如倒置的杯子,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尖,如两手相合状。皇帝服用的弁多为鹿皮制成,叫做皮弁。东汉皇帝在辟雍行大射礼时服用。唐代皇帝在每年初一上朝头戴皮弁,在讲武、出征和阅兵、大射等活动时戴武弁。明代皮弁蒙上了一层乌纱,前后十二缝每缝缀五彩玉一颗,武弁为赤色,也缀以五彩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