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路上老僧
路上老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13,637
  • 关注人气:7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捣练子】· 大觉寺秋(同题唱和)

(2014-11-12 18:49:35)
标签:

路上老僧

诗词酬唱

心清迹然

小雪九九

分类: 风谣诗咏(诗词)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大觉寺秋

路上老僧

   甲午深秋,应友人之邀,同游京郊大觉寺,时雾霾蔽天,不见阳光,惟见大觉寺千年古银杏傲然独立秋寒,老枝遒干,金叶披纷,光灿照眼,豁人明眸。我等同道,踏苍苔而欣赏雄姿,出雾霾而顿觉秋爽,光天地而时感沧桑,共一色而饱览秋光。由京返宁,古刹银杏,光影留痕,萦怀不去,喜见京城心清迹然与金陵小雪九九共赋《捣练子·大觉寺秋》并有美图发博,老僧不揣浅陋,狗尾续貂,借南北两京才女之题奉和小令三首,以尽赏玉抛砖之意,并借助心清迹然君美图和大觉寺考证及多篇大师美文以补阙:

(一)

 秋色霭,云凄迷。红墙黛瓦绿荫萋。

 古刹梵钟迎客远,黄叶披纷觉天低。

 

(二)

 

 古木璨,树纷披。嶙峋傲骨铸雄姿。

 满目金黄共日月,风雨翩翩却浮靡。

 

 

(三)

                  禅院深,百花残。虬枝独秀舞霜寒,                   

庭边烟霞落秋池, 兰苑诗梦入松峦。

 

 

                                     2014·11·12晚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心清迹然、小雪九九原玉

【捣练子】· 大觉寺秋

平韵格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心清迹然

深谢金陵才女小雪久久赠玉【捣练子】· 大觉寺银杏。心清欣赏学习,唱和助兴留词


(一)

云漫处,寺深幽。古柏灵泉鼠李秋。

辽塔老藤吟曲赋,满园香客拾金瓯。


 

(二)

 

弹一曲,小禅楼。白石瑶池藕荷惆。

谁染案前黄老干,几声浊句韵苍遒。


 

(三)

天地远,雁高丘,露冷芳菲百菊羞。

良木秀林无语赞,此般风景美人裘。


                                     20141111晚


 

(注:一、白、石均为古音仄声。)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恭录金陵才女小雪久久 原玉


【捣练子】· 大觉寺银杏

小雪九九
秋古刹,大觉深,满目金黄满目珍。
千载老桩银杏树,暮迟归似美人称。

 

 

                       20141111

小雪九九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bswsl126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捣练子令、深院月】

又名《深院月》。例作征妇怀念征人之词。

《太和正音谱》入双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定格】

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深秋雾霾的日子,陪几位朋友来拜访大觉古禅寺。在戒堂斋馆品味素食美餐后,一行人穿过幽静的寺院,迈过门槛来到了佛殿前。我们和古银杏树相遇在最美丽最辉煌的时刻。


       大美!摄人心魄,让人无语。人树两望,满目金黄,早已忘记置身于雾霾之间。在红色院墙的衬托下,绚烂夺目千年古银杏树,立西风萧瑟中。它历尽沧桑,美人依旧,身披金甲,向每位到访者展示千年不衰的辉煌风采.......


        无量寿佛殿前两棵银杏树,一棵是雄树,一棵雌树。雄树为“银杏王”。雌树为“银杏后”。“银杏王”古树为辽代所植。主干苍老虬劲,六七人才可抱过来。抬眼望去树高30米,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覆盖了半个古寺院。“银杏后”的主干已枯死,旁边一些大干长成了古树。靠山门的北院,另有一棵古银杏树,它的主干周围有九棵古银杏树,被称为“一龙九子抱母”。寺院前院,还有一棵明代的银杏树更让人惊奇,雌雄共生,二者一体,被称誉“龙凤树”。中国古代高僧法眼独具,选银杏这一活化石树种植在古寺庙宇,让人感叹。银杏树已成为国人心中的“国树”。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禅寺,是一座辽代千年古刹。大觉为佛祖大彻大悟成佛之意。它以八绝著称天下:千年银杏、明清玉兰、老藤寄柏、鼠李寄柏、辽代石碑、迦陵佛塔、碧韵清池、灵泉池会而闻名。许多文人墨客与大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寺院中的大雄宝殿外的门楣上有两幅大匾。一幅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无去来处,悬挂在大雄宝殿上方。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佛祖无处不在。另一幅乾隆帝御笔题字:《动静等观》。哲学静止和运动最精辟的解释。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应等量齐观。反读匾额,“观等静动。应先观望、等待时机,静心思考,再付之于行动,所谓“三思而后行。”宝殿里悬挂有三块匾额,据说是慈禧太后亲题。


        自古就有“西山多银杏”之说。清朝的皇帝雍正和乾隆都曾来此寺院欣赏古树。乾隆帝曾为大觉寺古银杏树雄姿题诗一首,记载这首诗的诗碑就在寺内龙王堂假山石当中。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居住在北京海淀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大觉寺写有《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西。蛺蝶乍従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近代文人大师不乏其人来此。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大觉寺的客房中渡过了新婚之夜。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大觉寺后,写有《阳台山大觉寺》。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注: 最后这二张是参观时复制的摄影作品。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阳台山大觉寺》是俞平伯先生的文言纪实游记。俞平伯先生是《红楼梦》研究的大家,旧学功底好。《阳台山大觉寺》推算是写于1931年4月,他与朱自清先生同游大觉寺的经历。1934年春,俞平伯又与陈寅恪外加朱自清夫妇同游了北平西郊风景瑰丽的阳台山大觉寺,骑驴上管家岭观杏花,又游览了七王坟、金山及鹫峰寺等。俞先生给周作人一封信说是补3年前未看好杏花之遗憾。还要写一篇游记但未兑现。1934年4月15日,胡适也曾偕夫人江冬秀、儿子胡思杜和学生罗尔纲等坐车同游了秀峰寺、大觉寺,并到黑龙潭观杏花。可见阳台山大觉寺倍受文人大师的青睐。


        文章中读到清华北大、北宫门、安河桥、红山口、望儿山、西北望,百望山、黑龙潭、亮甲店感到很亲切,先生居然还写到了309医院后山的外国教堂,让人很惊异。两位大师为赏春天杏花,雇着车还有一毛驴相行,一路事宜让人感到亲切,发出会心一笑。


       只可惜两位先生没有在深秋来此一游,亲眼目睹大觉寺深秋银杏,说不定写出一篇流芳千古的大觉寺深秋文言游记呢。


       我将这篇文章贴上请朋友欣赏。


【捣练子】· <wbr><wbr>大觉寺秋


阳台山大觉寺

俞平伯

      夙闻阳台山大觉寺杏花之胜,以懒迄未往。今岁四月十日往游之,记其梗略云。是日星期四,连日阴,晨起天微露晴意,已约佩在燕京大学,行具亦备,于六时五十分抵南池子,七时开车,十五分出西直门,同车只一人,且不相识,兀坐而已,天容仍阴晴无主。数日未出,觉春物一新,频年奔走郊甸,均为校课,即值良辰,视同冗赘,今日以游赏而去,弥可喜也。弧形广陌,新柳两行,陇畔土房,杏花三四,昔阴未散,轻尘不飞,于三十三分抵西勾桥,佩已坐候于燕京校友门,并雇得小驴一头,携粉红彩画水持一,牛肉面包一包。其驴价一元二角,劝予亦雇之。你不是在苏州骑过驴吗,有髀肉复生之感吧?应之曰,不。雇得人力车,车夫二人,价二元五角。舍驴而车有四说焉。驴之为物虽经尝试而不欲屡试,一也;携来饮食无车则安置不便,二也;驴背上诚有诗思,却不便记载,三也;明知车贵,无如之何耳。


   
于五十五分过颐和园,望见大门,循东北宫墙行,浅漪一片,白鸭数只,天渐放晴,路如香炉。八时四分逾一大石桥,安和桥也,亦作安河。转入大道,亦土道也,特平坦,不复香灰耳。夹道稚柳青青,行行去去,渐见西山,童秃为主,望红石山谷(俗呼红山口),以乘车不得过,循百望山行。其麓为天主教士所建屋。询车夫以百望山,不解,以望儿山呼之。山形较陡峭,上有磊石,有废庙,与载记合。三十分抵西百望,车夫呼以西北望,而公家则标之曰西北旺。自西勾桥至此十五里。(凡所记里数均车夫言之。)停车上捐,铜子十枚,驴则无捐。车夫购烧饼十枚,四里两家佃(晾甲店),又一车夫云六里殆误。过青龙寺门前,寺甚小。时为四十八分。五里太子务(太子府),已九时六分。以大路车辙深峻,穿村而过。此十里间,群山回合,其中原野浩莽,气象阔大。车中携得奉宽《妙峰山琐记》,有按图索骥之妙。所谓蜘蛛山顶,一松婆娑,良信。至于跃死猫盘道如何如何,驴夫之言莫能详也。至书中所谓蜘蛛如香炉,望城子如烛台,则并不神似。出太子务抵黑龙潭不及一里,时为九时十四分。


     
登石坡,入龙王祠。殿在石级上,佩昔曾登之,云无可观览,徒费脚力。遂从侧门入,观潭。潭以圆廊绕之,循廊而行,从窗牖间遥看平畴,近瞩流水,即潭之一脉也。下临潭,不广而清,如绿琉璃,底有砾石。窄处为源,泡沫不盛。在此食甜面包及水,予所携也。佩云:此绿绿得老,不如仙潭嫩绿。又云:其形如…… 其形如说不出。黑龙潭固非方圆,亦非三棱也。此地予系初来,佩则重游矣。出时为三十七分。五十分白家疃,计程三里,有白家潭,白家滩异名,俗呼之。五里温泉村,有中法校附设中学生。此村颇大,亦整洁,壁上时见标语,忆其一曰,温泉村万岁。十时二分过温泉疗养院,未入游。二十五分,周家巷,巷口门楼,上祀文昌。已近城子山麓,望北安河隐约可辨。城子山上亦有庙,群山一桁,山腰均点缀以杏花,惜只可入远望耳。佩云:杏花好,可惜背景差点,诚然。北地山鲜水草,枯而失润,雄壮有余,美秀不足,不独西山然也。

 
    
值午,天渐热,大觉寺可望,路渐高,车夫以疲而行缓。进路不甚宽,旁有梨杏颇繁,均果园也。梨花只开七八分,作嫩绿色,正当盛时。杏则凋残,半余绛萼,即有残英未谢,亦憔悴可怜。家君诗云,燕南风景清明最,新柳鹅黄杏粉霞。(《小竹里馆吟草》卷六)盖北方杏花以清明为候,诗纪实也。惟寺前之杏,多系新枝非老干,且短垣隔之,以半面妆向人,觉未如所期,聊作游散耳。十时四十六分抵大觉寺,自温泉村至此八里许。


    
入寺门,颇喧杂,有乞丐,从东侧升。引导流水,索洄寺里,寺故辽之清水院,以泉得名。此在北土为罕见,于吾乡则辽东豕耳。既升,见浮屠,在大悲坛后,形似液池琼岛,色较黯淡。二巨松护之,夭娇拿攫。塔后方塘澄清,蓄泉为之。塘后小楼不高,佩登之,返告曰,平常。即在塔侧午食,荫松背泉,面眺平原。携有酱肉肉松鸭卵等物。佩则出英制Corned Beef,启之,肉汁流石,而盒不开。适有小童经过,自告奋勇,携至香积厨代启之,酬以二十枚,面包切片。佩甘肉松,而予则甘其牛肉,已饱矣,犹未已,忽天风琅然挟肉松以飞,牛肉略尽其半,固不动也,于是罢餐。拿出小刀削梨而食之。西行上领要亭,拾级下至四宜堂前,有半凋玉兰两株,其巨尚不如吴下曲园中物。小童尾随不去,佩又酬以十枚,导至殿外,观松上寄生槐榆,其细如指。问童子曰,完了么?答曰,没有啦。乃径出门去,小步石坡约半里,杏花仍无可观,遂登车上驴,十二时十分也。大觉寺附近还有景胜,惜我辈不知也。


    
小驴宜近不宜远,而阳台海甸间,往返八十余里。(车夫回百里者,夸词也,为索车资作张本耳。)于去时,佩之驴已雅步时多,奔跑时少,归途则弥从容。驴夫见告,此公连日游香山卧佛寺等处,揣其意似爱惜之,不忍多加鞭策。虽时时以车候骑;予仍先抵温泉疗养院,时为十二时四十五分。待五分,佩至。此地有垂杨流水,清旷明秀,食浴均可。坐廊下饮西山汽水二,即入浴。得一室,导汤入池,池形似盆,而较深广。平常浴水入后渐凉,猛加热汤又增刺激,此则温冷恰可,久而弥隽,故佳品也。至内含硫质有益卫生否,事近专门,予不知云。可惜者,池两端各一孔,一入一出,虽终日长流,而究不能彻底换水。浴罢复行,已一时三十五分。北方气候,甫晴便热,且溯来路而归,鲜可观览,原野微有燥风,与晨间之润悒不侔。过白家疃太子务两家佃,其行甚缓。途次,佩曰,去的时候骑驴是军政,现在是训政时期,宪政还没有到哩。话言甫毕,不数百武忽坠乘,幸无伤,然则训政时期到否亦有问题也。近西百望时,与佩约会于清华,遂先行。过万寿山后,车夫饮水,天亦渐凉。经挂甲屯,穿行燕京大学,入西门出东门,四时六分抵清华南院,付车资二元六角,加以在寺所付之饭钱四角,共计三元。入校门饮冰一杯。返南院时佩已归,云至万寿山易骑而车,否则恐尚在途中也。小息饮茗,于五时半乘车返北京东城,抵家正六时三十分,适得十二时,行百二十里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兴四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