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内画艺术大师索振海
路上老僧
十二、艺术品格
追求卓越的人们,不愿匍匐于庸常命运的摆布,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的欲望始终在指引着人们超越逆境而获取成功,人生的雄阔和壮丽才由此凸显。如此,我们才理解为什么索振海内画中有如此众多“雾、雨、雷、电,繁霜、飞雪”的题材,乃至年复一年“春、夏、秋、冬”的人生反复,既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艺术探索的不易,同时在理想和现实的煎熬中磨砺着自己的意志,灿发出灵感的闪光,照亮了自己人生探索的脚下之路,坎坷曲折却始终不渝地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艰难地前行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谋生的艰难,成就了索振海艺术探索的事业。他夜以继日的笔耕不辍,一年四季从不停步。他的人文追求实在就是当年镇海寺的佛教宗旨和儒家和道家士人们自食其力的“渔、樵、耕、读”的世外桃源的生涯描摹,在恬淡的生活中培养情操,陶冶性情,实现自己人生和自然高度融合的审美追求。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犹如陶渊明在逃避世俗社会黑暗的同时,向往《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怡然恬静的田园风光。索振海笔下有着这样的意境,显示着不俗的精神追求。这些内画的景观,当然只是某种乌托邦似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社会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唯有差距才激励先贤去做精神的不懈求索,甚至虽九死而犹未悔,社会是需要理想的,同样艺术也需要理想,否则人们只能在权力、金钱、美色的欲望中去醉生梦死,去丧心病狂。所谓道德价值观和终极关怀只能是权势者愚民牧民的虚伪说教和玩弄权术之手段。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实践就将完全为恶的欲望所填充、所取代,社会也就真正地毫无希望地堕落下去,民族的振兴将失去了希望。
赏索振海的内画作品泼墨山水居多,另有轻灵生动的瓜果草虫花鸟画。山水画画面都被赋予人的因素。画面上的山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凸显其雄浑壮阔,层峦叠嶂,轻云缭绕,野舟横水,寒江独钓,流泉曲水,画水多做瀑布,瀑布中夹巨石,有“雷轰漈奔流下坠,瀑布漈之飞喷冲激,珠帘泉玉箸漈之玉龙双舞”之状。而在山隙之间,多用云雾填塞,使画面更生动。云雾本身也多渲染,层层追加,虚虚实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虽偏于一角或者一线,显得人在大自然中既是渺小孤独的,然而人在自然里又是隐约灵动悠然自得飘逸而潇洒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宏阔而广大丰富而多彩的。这些小小的人物时而牵牛拉驴,时而担柴背篓,时而抱琴踏雪访友,寥寥数笔,神态风貌跃然纸上,整个画面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动静有致,活泼灵动。晚年作品多寒舟独钓,雪野负琴行走者多,满目苍凉孤寂之意。很使人想到元四家和明四僧及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作品的意境:萧索、苦寒、恬淡、飘逸、孤高、绝俗。
显然,索振海内画的风格应当归入中国人文画简约、冲淡、自然、空灵、飘逸的风格。属艺术境界中最高品格逸品一类。中国绘画可分为画工画和文人画来评价绘画品格的雅俗高下,画工画通常指那些只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文人画更注重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所谓“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国画所谓“妙品、神品、能品”者可作如下归纳,归为妙品者系入世才情型画家、能品者是入世型技能型画家、神品者为入世型学者型画家。这些均能够在技艺学养的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够达到,而逸品者即出世型天才型画家,系本身的灵气加勤奋的修炼而至达到人生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不越矩”。宋代黄休复在其《益州名画录》明确将逸品置于神品之上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为逸格尔。”
逸品者,用绘画之语言,表达某种隐约出世高蹈的精神境界,虽画面简约萧疏平淡天真,却是最接近人和自然最真诚美好的本色境界。返璞归真,不染俗尘,这正是索振海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穿越历史的风云,将自己的胆识、学养、艺德、技巧融会贯通于古今绘画大师的笔墨神韵,而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内画风格之特色。
索振海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奋斗之路,直到晚年才看到自己毕其一生艰苦奋斗换来的成功曙光,在事业的辉煌之太阳冉冉升起时,他却告别了人世,扑向了太阳的怀抱,融进了宇宙的光芒,生前他的头顶没有任何光环,业界宣传也不多,只是他留下的丰富多彩的内画艺术作品在默默记载着他的追求、奋斗的轨迹。原因就在于他出身农家具有农家的许多优点,勤奋、好学、刻苦、朴实带有素朴的理想主义艺术追求,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儒家入世精神加上淡泊功利顺其自然的道家出世境界,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十三、 大星陨落
2006年初春3月的夜晚,南京的秦淮河畔古石头城公园柳丝飞扬,桃花艳红,绿草吐翠,竹林飒飒摇曳,送来阵阵清凉,月白色的栀子花在暖风中开放着,送来一阵阵醉人的清香。六朝的古城墙下,缓缓流动着的秦淮河水面往来一艘艘装点着彩灯的画舫,满载着悦耳的丝竹和清脆的歌声渐渐远去,一切显得那样富有诗情和画意,高远的苍穹深邃而神秘,飘摇着一只只灯光璀璨明灭的风筝和闪闪烁烁的繁星争辉斗彩,突然一颗彗星倏忽着拖着长长的光带从天际坠落,六朝胜迹的鬼脸城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清晰,城墙上松树的剪影郁郁葱葱。
不远处清凉寺的钟声响了,清凉山的扫叶楼在铺满银晖的夜空下显得朦朦胧胧,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仿佛依然在楼内挥毫舔墨,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着前朝残山剩水曾经的辉煌,人类的艺术世界总是不断地感悟着大自然深刻的寓意和奥秘,用来自天籁的灵感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艺术的高峰,使后来的人们高山仰止,此情此景很使我想起远在冀中平原上那座古老小城中那条简陋小巷中小院落,这院落在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丛林中,依然显得贫寒而质朴,古老而简易,索振海大哥在这座院落的陋室中耕耘着的背影,时时在我脑海中涌现,我很想再去衡水会一会他,但是我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来去南京、北京之间,总是匆匆忙忙。
只是在出差北京时,才忙里偷闲去潘家园逛一逛。从索大嫂的口吻中,隐隐约约感觉到振海大哥罹患了癌症,而他的作品依然在大嫂的小摊上不断出现,不过包装已经非常的精美了,红木小盒上烫着振海大哥亲笔所书的金色行书“索振海大师内画精品”。在摊子上偶尔可以看到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学的大儿子索红亮,他已经是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索大嫂也变得时尚起来,穿着打扮也很现代了,特别是烫着的大波浪头,使她显得年轻雍容,那时候媒体已经开始称呼她为“索太太”和“索夫人”,从打扮到称呼都与时俱进着,只是说话依然是那样朴实。
那时我所发表的《寻访索振海》,已经成了网络热文,未经我允许,到处被转载着,尽管我担任着省的版权处长,并荣任着全国反盗版委员会的的副主任,但是对这种善意的侵权行为也显得很无奈…..
我的手机响起,打断了我在秦淮河畔散步时的回忆,那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带点哽咽,却分外清晰:“陆叔叔,我父亲去世了,妈妈说一定要告诉你,她希望你能够为爸爸写一点东西。”这是索振海的大儿子索红亮的声音。
我心中顿时感到一阵凉风袭来,陡然意识到这是冀派内画艺术大师索振海大哥终于在罹患直肠癌久治不癒的情况下,与世长辞了,不禁悲从心来,眼眶湿润起来。这是一颗真正的内画艺术明星陨落在这个风肃月朗的春夜。我是应当为索大哥或者索大嫂付大姐再写点什么,我答应了。不久我的邮箱收到红亮传来索振海大哥早年在饶阳县文化馆创作的发表的一批插图,但是振海大哥的生平资料很少,网络上对索振海的介绍也就是寥寥数语,我觉得要想描述振海大哥的全貌实在有点力不从心。而我公务繁忙,又抽不出时间去衡水采访,这事也就拖了下来,但是心里总是荦荦挂怀。其实我和振海大哥也只是在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季在衡水他那个简陋的小屋见过两次面。对他的理解和了解仅限于他流落在民间的众多作品。
此时此刻,我更多想到的是,明末清初客居金陵的画家龚贤,生平坎坷曲折,终身未仕,又身负亡国之痛,故隐居清凉山下半亩园中,耕读绘画为生,画家与清静无为的大自然相伴,在丘壑纵横,林木深郁,泉声淙淙的山间居茅庐简屋,读书之声琅琅,笔墨淋漓之间寄托着自己对故国山水的深深挂念,所谓平生意难酬,寄性笔墨间。振海大哥身处的陋室,现在恐怕已经为现代城市森林般的高楼大厦所包围,他能够身居闹市,心如止水身无旁骛地常年生活在自己的艺术想象中,穿越在青山绿水之间,忘我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幻,献身于内画艺术,以至于过早地耗损于体能而走上了不归之路,以死观生,他那不长的生命之路活出的不是以时间为衡量标准的数量,而是以艺术追求为目标的质量,他是活在永恒的事业中和历史中了,江水滔滔,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终归沧海,沧海明珠,犹如皎月,皎月逐波,粼粼波光,璀璨流淌……
不久,我因东海水晶艺术的版权保护去了东海县,结识我国著名水晶内画艺术家戴海亮先生,在他的水晶大市场“晶缘居”中,有幸见识了他丰富而珍贵的天然水晶内画藏品,其中不泛冀派、鲁派各路大师的内画精品。他和我谈起了索振海大师,他是在大师卧病在床期间,走进陋巷简庐,最后见识到了振海大哥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对艺术追求执着的风貌。当戴海亮奉上自己精心设计的包裹体内画壶请振海大师捉笔锦上添花,振海大师欣然从命,强忍着病痛,戴着老花眼镜为他画完了最后的一批内画壶。
三天后,大师心力交瘁地走完了他六十二岁的人生之路。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弥留中他希望见到在中学读书的小儿子索牛,虚弱的体能强忍着癌症带来的病痛,全身的器官已经接近衰竭,但是头脑异常的清醒。昏睡中,他头脑仿佛烟雾笼罩着的大海,海面波涛起伏,海上飘摇的孤舟,白帆下站立着的身影是穿着校服举着彩旗向他挥舞的那个脸上依然稚气未褪的儿童,这个儿童的血脉中流淌着他的血,奔涌着他对艺术追求的热望。那个儿童从四岁开始在衡水育红幼儿园起,就执笔绘画,当他从农贸市场买来一堆萝卜、青菜、鲜活的小鱼往桌子上一摊,招呼道“牛儿”来和爸爸一起画,看谁画得快,牛儿欣喜地拍着小手高兴地回应着“好”,于是父子同桌展纸研墨挥毫竞技,那时的索牛稚嫩的小手甚至连斗笔都抓不周延,就能够在水墨的晕染上分出层次,多少受到父亲水墨写意画风格的影响。索牛六岁那年,衡水文化馆破天荒首次为这个充满绘画天分儿童举办了“索牛六岁画展”,那是从儿子一百多幅习作中挑选出的四十多幅精品悬挂在展厅中。索牛扑闪着聪慧的大眼睛站在父亲身边,看着市长伯伯、王习三伯伯和文化局的叔叔、阿姨们来出席自己的画展心中充满幸福的喜悦,文化馆台阶下不仅有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有许多小学、中学的哥哥、姐姐们。儿子的周围充满着欢声笑语和鲜花掌声。以后从小学到中学,从国内到国外索牛同学不断地获奖,奖状和证书超过了父亲,最值得索振海自豪的是在索牛九岁那年获奥地利国际儿童画展金奖,并随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去了一趟维也纳,在那个号称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欧洲国家真切地感受了那里的艺术氛围;索牛在十一岁那年获得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宋庆龄奖学金”,在衡水中学读书期间就获得由中国美术学院颁发的奖学金。索振海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在打下雄厚绘画基础的同时,进行内画创作,承继和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然而,那片白帆在烟雨苍茫中越飘越远,终于淡出了他的脑海,溟冥中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拽住他的灵魂,将他拖向另一个世界,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大叫一声“牛儿”,他那双紧紧抓住付彦珍手松开了。恍惚中,他听见一个带着哭泣声的呼唤“老索、老索、索振海”那个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陌生的世界,那是一个晶莹透剔,没有贫富差距、人事纷争、嫉贤妒能、尔虞我诈的世界,那是他终身梦寐以求的壶中春秋,笔底乾坤:春夏秋冬、四季如春,群芳吐艳、百鸟欢唱,男耕女织、人民幸福,渔樵耕读、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索振海没有最后见到索牛,他永久地闭上了双眼,守候在他身边的是他的爱妻付彦珍和大儿子索红亮,时在2006年
3月27日晚上。
深夜,匆匆赶回家的索牛见到的是安卧在鲜花丛中,双目紧闭的父亲,不禁潸然泪下。他深深明白父亲对他未说出的是什么,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孜孜以求,终身为之奋斗不息的内画艺术。这一夜,索牛发誓要拿起父亲刚刚遗留下,尚有余温的内画弯钩笔去描绘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了……
十四、余韵未绝
2011年秋,年轻的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内画名家张勇先生来到南京夫子庙,特邀笔者前往餐叙。我有幸观赏了大勇先生带来的一批内画作品,他那飘逸简约渗透着传统人文气息的画风,确有振海大师的余韵。过去的日子,我曾经在他一南一北两个徒弟所开的摊店,买过他徒弟和朋友们的作品,观其画风确实不俗。在北京潘家园设摊的郭素铭女士摊中和南京夫子庙净心斋张帅先生店中我均买到过宇清和李爱卿女士的作品,很有神韵和特色。此外,聂磊先生署名“瑞之”和“一丁”的人物画和花鸟画明显和索振海的画风近似。聂先生以纯正欧体书写内画书法作品有着和清代名家马少宣近似的风格。
大勇先生告诉我,冀派中他最欣赏的是索大师的内画风格。这次来南京他去了一家著名的文化企业见到了该企业收藏的索振海内画壶《访友》已经涨到了16万,而在三年前嘉德拍卖的《访友》壶,由四万起拍,一路飙升至12万落槌,价格体现了价值,想当年笔者买到的同题材作品才只有几百元。
当晚,酒足饭饱,我邀大勇先生师徒去我寓所观赏我所收藏的内画作品。大勇师徒欣然前往,我将珍藏多年轻易不示于外人的索大师作品翻箱倒柜一一展示。十多年前,我所购买的索振海作品除有一批完好如初以外,如《猫戏图》一套四只和《闻鸡起舞》、《风、雨、雷、电》等一批已经呈开片状裂纹。我一直因其是大师作品而不忍见弃。
大勇先生则认为,这批作品犹如陶瓷中的开片瓷,完全是因为南方气候潮湿,热胀冷缩,自然分化所致,裂而不碎,纹理清晰,自然有趣,很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况且开片中蕴藏渗透着大师笔墨,神韵透入肌理,绝非人工雕琢所致,岂非天机意趣的珠联璧合。
听大勇君一席话,我恍然若有所悟,频频点头。是啊,人生难于完美,有所得必有所失,生老病死,岁月蹉跎,事业有成,生活蹇蹙,官场失意,情场失落,商场失足等等一切不如人意之事使得人们在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岁月风霜的浸淫,使得青春年少最初的完璧出现裂纹,大部分人的赤子之心堕于世态炎凉,冰心玉壶毁于风尘欲望,变得世故和随波逐流起来。只有少数人在风雪扑面而来时,坚守着贫寒,执着于洁净精神的追求,在寒夜的孤独和寂寞中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悄然等待黎明和日出的到来,风雪中求索的过程就是和命运抗争的过程,最终超越自我,使得精神和事业与天地日月共生永存。

断臂维纳斯以其不完整的驱干,展示着岁月风摧浪激的剥蚀,而凸显出残缺的沧桑坚韧之美。我们珍惜的是人生一段真诚和真实追求探索的历史,凡真实均可能留有遗憾和缺陷,凡真诚必与绝假纯正的童心相伴,唯有洁净的精神和不朽的艺术创作在星空中闪烁着青春的梦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流淌着自然美丽的诗意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