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教案    燕歌行 垓下之围 秋兴八首教案

(2011-03-30 18:36:21)
标签:

杂谈

 

燕 歌 行

 

一、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落拓失意,客游梁、宋间。后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等。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多写边地战争和个人感慨,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2],作《燕哥行》以示,以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开头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情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

第四段结尾四句,短兵相接,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讥讽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揭示了将士们的思想境界。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比众多为封万户候而立功边塞人的思想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3、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首诗是在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而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作者通过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杀敌立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军队内部矛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

诗极流畅,四句一换韵,四句是音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一组的诗句非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至于自然无迹。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4、课文难点研讨

《燕歌行》是否歌颂了“不义之战”?

诗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诗人所吟咏的是某一场战争,所指非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首诗的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玄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山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开战等事。尤其开元二十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大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人据此指出高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而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

我们认为历史、文学虽相通却不完全相同。当然假如是纪实文学,又另当别论。但这首诗是“感而和之”的文学创作,显然有所蹈虚,不完全写实。这是一首感叹当时战争普遍特征与问题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文史互渗,然而历史素材与借助这一素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界之间很多是存在重大差异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活中的杨玉环并不等于《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因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四、思考与实践

    1、这首诗写了征战生活中的哪些内容?诗人对此持何种态度?

这首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全过程,包括:辞家去国、出师伐敌、浴血厮杀、重围难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尤其是描写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诗人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遭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批判不恤兵士的将军。

2、本诗是怎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讽刺的力量的?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本诗运用律句很典型,充满“金戈铁马之声“,试作简要分析。

此诗虽是古风,但气势畅达,笔力矫健,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却自然无迹,有平仄交替、抑扬相交的效果,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语言相当有气势,被誉为金戈铁马之声。 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4、“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为什么在战斗结束以后,作者还花费许多笔墨去描写士兵们的心理活动?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诗反映了当时将领与士兵怎样的关系?

7、有人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意境苍凉悲壮,请谈谈你的体会。并以《大漠》为题,采用象征手法,写一篇500字的散文,来描绘当时双方交战后的带血腥味的荒凉景象。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见课件。

六、延伸阅读

 

七、参考资料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明·邢昉《唐风定》)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垓下之围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 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

项羽(232—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该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3)艺术特色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  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4、课文难点研讨

1)选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悲歌别姬。当项羽大军被汉军围困垓下之时,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爱虞姬,爱宝马却无可奈何的悲情,写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身上的人情味。

东城快战。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乌江自刎。兵退乌江,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性格特征。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表现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者笔下的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有丰富感情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4)叙事详略得当。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5)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性。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四、思考与实践

   1.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本文着重描写了垓下之围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的场面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写项羽被围垓下,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对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衷肠。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

在乌江自刎的场面中,项羽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保全名节,将坐骑赠亭长,将首级送敌人,自刎而死,表现出项羽重义知耻、慷慨豪爽的性格。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2.指出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说明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浓郁的氛围渲染,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如虞姬唱和的悲泪哀调,项王瞋目退敌的怒容厉色,辞别赠马的哀诉挚情,乌江自刎的凛然义举,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3.《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本文主要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人生价值?并以《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为题,按新闻的写作格式,写一则200字的短消息。

5、指出本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这些细节加工的表现作用,思考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中国古代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作品,除《红楼梦》外,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往往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或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也不例外。为此,请依据本文提供的文字资料,并参考《史记·项羽本纪》,然后,以《项羽》为题,给项羽编写一则800字的个人小传,其着重增加项羽等人的心理刻画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其更具有现代传记文章的特性。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见课件。

六、延伸阅读

 

七、参考资料

    写羽神勇,写羽粗横,写羽妇人之仁,画尽态极。至写羽兵法,东城二十八骑时,尚分为三,分为四,阵势战势如绘,神笔也。(清·徐与乔《经史辨体·史部·项羽本纪》)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动。(清·吴见思《史记论文·项羽本纪》)

 

 

秋兴八首(其一、其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二、写作背景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55岁在夔州时所作的。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年头。

杜甫入蜀时(759),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到公元763年史朝义战败自缢,部下将领田承嗣等降唐,连续八年的战乱暂得结束。但吐蕃、回纥相继进攻以及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形成。

开元天宝之际,唐边防以西北为最雄厚。安史乱起,河西、陇古、朔方军全被征调,西北一空。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自公元761年起至诗人写《秋兴》八首的时候,吐蕃、回纥以及党项羌、浑奴剌不断进攻,他们或分或合,或长驱直入,或骚扰边境。他们不仅占有河陇一带,还在公元763年兵临京师,迫使代宗出奔。吐蕃军入长安,使长安在收复后(安史乱中,长安曾陷落)又遭受一次焚掠。公元764年吐蕃、回纥又一度逼近奉天,京师戒严。765年又举兵数十万进攻。其他如蜀北部和西北部也遭受吐蕃等的攻击或占领,经常处于战争状态。

自安史乱后,藩镇就各拥重兵,唐中央政府难以控制。杜甫所在的两川,这几年间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少有宁静时候。如公元761年有段子璋反,762年有徐知道叛乱,后又与部将李忠厚争雄。765年又有崔旰之事。广大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中。

诗人入蜀,定居成都草堂,生活确实比从前在秦州、同谷时安定许多。但自公元760年开始修建草堂到765年离开,先后两次在草堂生活不过四年。其他时间避难流寓川北。“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将赴草堂途中有作》)、“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慽慽忍羁旅”(《严氏溪放歌行》),写出诗人的风尘漂泊。长期生计无着落,他说“路难悠悠常傍人”,既然“常傍人”,难免要看人颜色。“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百忧集行》),概括了他的生活处境和心酸。就是这样,并不能完全解决家人饥寒。这在《百忧集行》、《狂夫》等诗中都曾写到。764年,诗人曾一度入严武节度使幕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宿府》),“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莫相疑行》),足见诗人当时不得已的苦衷和受人猜忌的悲愤。

杜甫入蜀前已患肺病、疟疾,入蜀后的几年,又添了风痹、消渴等病。同时,761年王维死,762年李白死,763年房琯死,764年苏源明、郑虔死,765年严武、高适相继去世。这些朋友,有的是文字故交,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是政治上的倚靠。接连不断地传来了他们的死讯,给年老诗人以极大的打击。他深深感到知己零落,文坛寂寞。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

    诗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相呼应的。诗人以身居夔州、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发了客居他乡感时伤事的忧愁。

    诗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隘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杜甫出蜀,目的是为了回长安,使自己有所作为。但两年过去了,诗人还是欲归不能,还在异地他乡漂泊。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渼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渼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首先点明通往渼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渼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颔联写渼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标。颈联在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的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3、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对平声名词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4、课文难点研讨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动乱。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阅读《秋兴八首》组诗,体会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魅力。

A、组诗章法缜密严谨,脉络分明。

《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处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从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诗。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忧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事与愿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至此才揭示忧郁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享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陂春日效游的诗意豪情。

B、八首诗是一个整体每一首诗都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法表现主题。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诗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C、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还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数十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昆吾御宿自逶迤的美好过去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点。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反面加深了感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D、情景交融,用壮阔的景象、华丽的语言写衰愁。

情景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诗人不是机械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更有助于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丽、华美的字和词来写深深的哀愁。乍看起来似与诗里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的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样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在这所选两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A、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亦复如此。杜甫入夔,在大历元年,那是杜甫死前的四年。当时杜甫已经有五十五岁,既已阅尽世间一切盛衰之变,也已历尽人生一切艰苦之情,而且其所经历的种种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期的涵容酝酿,在这些诗中,杜甫所表现的,已不再是像从前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质拙真率的呼号,也不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毫无假借的暴露,乃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后的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意。这种情意,已经不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局限。如果我们可以妄拟两个名称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一事一物的感情,称之为“现实的感情”;而经过综合酝酿以后的一种感情之境界,则可以称之为“意象化之感情”。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就已经不再是“现实的感情”,而是一种经过酝酿的“意象化之感情”了。

B、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有了这两种运用的技巧,才真正挣脱了格律的压束,使格律完全成为被驱使的工具,而无须以破坏格律的形式,来求得变化与解脱了。因此七言律诗才得真正发展臻于极致,此种诗体才真正在诗坛上奠定了其地位与价值。杜甫所尝试的这两种表现的方法,对中国旧诗的传统而言,原是一种开拓与革新,然而杜甫在这种开新的尝试中,却完全得到了成功,那就因为杜甫所辟的途径,乃是完全适合于七律一体的正确可行的途径。看到这种成就,我们不得不震惊于杜甫的天才,其所禀赋的感性与知性是如此的均衡并美,因之,乃能对于诗体的特色,词句的组织,前人已有之成就,未来必然之途径,都自然而然有一种综合的修养与认识,而复能加以正确的开拓和运用。

就七言律诗之体式而言,其长处乃在于形式之精美,而其缺点则在于束缚之严格。杜甫以前的一些作者都未能善于把握其特色来用长舍短。杜甫在其第一阶段的七律之作,便亦正复如此。到了第二阶段,则杜甫对于此拘狭现实之格律,已经达到了运转自如之地步,所以,已能将较深微曲折之情意纳入其中,而就格式言,则杜甫却仍然停留在工整平顺的一般性之束缚中。到了第三阶段,杜甫便表示了对格律之压迫感的一种挣脱之尝试,只是这种挣脱之尝试,仅表现于消极地以脱略代工整而已,而并未曾作积极的破坏或建树。到了第四阶段,杜甫才真正地完全脱出于此种拘狭于现实的束缚之外,而于破坏与建树两方面,都做到了淋漓酣畅、尽致极工的地步。杜甫把握了更重要的一种声律与情意结合的重点,这正是深入于声律之中,又有摆脱于声律之外的一种可贵的成就。不过这种成就,虽然避免了七律之缺点,做到了完全脱出于严格的束缚之外的地步,但另一面却也失去了七律之长处,而未能保持其形式之精美。因此,杜甫在拗律一方面之成就,终不及其在正格的七律一方面之成就的更可重视,而使杜甫在正格之七律中,能做到既保持形式之精美,又脱出严格之束缚的,两点最可注意的成就,那便是前面所提到过的——句法的突破传统与意象的超越现实。

先就句法的突破传统来看。中国古诗的句法,一向是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其后随声律之说的兴起,诗的句法也因拘牵于声律而又力求精美之故,而渐趋于浓缩与错综,迥异于前所举诸诗句之舒展自然。迄于初唐以后,随律诗体式之奠定,诗句亦更趋于紧缩凝炼。此种句法与传统之句法,并不甚相远。而七言律诗之体,初起之时,实在连此种五言律精炼浓缩的阶段亦尚未做到,而仅能以散缓的句法,写平顺的对句。但我们从五律的演进,就可以推知,七律的对句之必将自散缓平顺,转为精炼浓缩,乃是一种极为自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杜甫不但自然地做到了精炼浓缩,而且,以其过人之感性与知性,带领着七言律诗的句法进入了另一完全突破传统的新境界。那就是因果与文法之颠倒与破坏。这种颠倒与破坏对杜甫而言,是含有着一种反省与自觉的意味的,而并非全出于无意之偶然。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来看,正是这种新颖的句法,才使这二句超脱于一般以平铺直叙来写拘狭现实之情事的范畴,进入于一种引人联想触发的感情的境界。这种句法,其安排组织全以感受之重点为主,而并不以文法之通顺为主,因此,其所予人者乃全属意象之感受,而并非理性之说明。所以,杜甫的句法,虽然对传统而言,乃是一种破坏,而其实却是一种新的创建。这种创建可把握感受之重点,写为精炼之对偶,而全然无须受文法之拘执,一方面即合于律诗之变平散为精炼之自然的趋势,一方面又为律诗开拓了一种超乎于写实的新境界。如此,七言律诗才真做到了既保持了形式之精美,又脱出了严格之束缚的地步,才真的完全发挥了七律的长处与特色,而避免了七律的缺点。这是杜甫第一点可注意之成就。

其次,再就意象之超越现实来看。在传统的观点中,杜甫原被人目为写实派的诗人,其成就之坚实卓伟,固早已为众所周知,而杜甫在晚年的七律之作品中,所表现的写现实而超越现实的作品,才是更可注意的成就。杜甫《秋兴八首》所表现的一些意境,则既非平叙之写实,又非拘牵之托喻,而乃是以一些事物的意象表现一种感情的境界,完全不可拘执字面为落实的解说。这在中国诗的意境中,尤其在七言律诗的意境中,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开创。杜甫之所以能达致此种成就,其因素约有下列数端:其一,杜甫此八首诗所表现之内容,如前所言,乃是一种“意象化之感情”,而非“写实之感情”,故其所写之情意,乃不复为一事一物所局限,这是其所以能超越现实之一因;其二,杜甫所用以表现之句,如前所言,乃全以感受之重点为主,而并不以文法之通顺为主,因此其表现之方式,不为说明而为触发,这是其不为现实所拘之又一因;其三,杜甫诗中所表现的情意,仍是属于近乎现实之情意,然而其竟能突破现实之局限的原故,则在其感情本身之质量的深厚与博大。这是杜甫之所以虽写现实,而却超越于现实之外的又一因。

四、思考与实践

1、选择题

①《秋兴八首》是杜甫在( C )时所作。

A. 成都    B.     C.夔州     D.岳阳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正常词序为(  B

    A. 鹦鹉啄香稻粒余,凤凰栖老梧枝碧

    B.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C. 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

D. 鹦鹉啄余稻粒香,凤凰栖碧梧枝老

③ 《秋兴八首》是( B   )诗

 A. 五言律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是(  C 

A. 冷艳怪丽    B.豪放洒脱     C.沉郁顿挫     D.清新自然

⑤ 杜甫享有(  C  )的声誉

 A.诗仙    B.诗神     C.诗圣    D.诗魔

2、填空题

《秋兴八首》中的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  描写了唐开元时长安的太平富裕景象。

②丛菊_两开____他日泪,孤舟__一系____故园心。

3、简答题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答:目的有二:(1)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2)协调诗歌格律,按照格律,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思考题

根据本诗中的“悲秋”现象,论述中国诗性文化中的季节与生命意识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说其一诗颔联所描写的骇浪滔天、阴云迫地的景象有暗示或象征意味?

③以其八诗颈联为例,说明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5、实践题

根据《附录》中《诗词曲格律入门》提供的律诗理论,首先标示出本诗每一个字的平仄,然后分析本诗的韵脚,是押的平韵还是仄韵?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明代书法家陈淳所写《秋兴》诗。见PPT

2、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1961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延伸阅读

1、作者作品

望岳              房兵曹胡马             画鹰

赠李白            饮中八仙歌             春日忆李白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兵车行 丽人行

前出塞(其六)    醉时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月夜              悲陈陶                 春望

哀江头            北征                   曲江(其二)

石壕吏            新婚别                 赠卫八处士

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蜀相              江村                   狂夫

客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见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赠花卿

戏为六绝句(选一、二、五、六)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四首(其二)  登楼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解闷十二首(其七)

阁夜              登高                   江汉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2、下列二首

  《夜》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曲江二首》之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七、参考资料

《秋兴》诗体高格厚,意味深长。……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写景,忽而言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忽而直陈,忽而隐喻。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伦,或笑或泣,苦乐自知者。(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清•金人瑞《杜诗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