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那些留在岁月里的记忆——序陈文有《岁月放歌》
(2011-09-14 09:51:59)
标签:
岁月放歌序陈文友杂谈 |
找寻那些留在岁月里的记忆
——序陈文有《岁月放歌》
案头这册《岁月放歌》文稿是陈文有先生送来的诗文专集,他嘱我看后写一篇文章对其推荐与介绍。作为朋友,觉得盛情难却,只好应允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商洛行署秘书长时,代管过一段物价工作,担任行署副专员后,地区物价局是我分管的部门之一。这期间,陈文有同志任地区物价局副局长。由于工作关系,我俩之间联系、接触就多一点。我对文有同志的感觉和看法有三点比较深刻。一是他仪表堂堂,形象良好。当时,在机关干部中被大家公认的行署机关“四大美男子”,陈文有就是其中之一。在工作时间,他总是西装革履,衣着整洁,说话有条不紊,走路很有节奏。直至在他退休之后和年逾古稀之时,依然保持着这一风度。满头黑发,从来不乱,腰板挺直,年轻时的风姿依然犹存。二是他说话很有分寸,善于和大家和谐相处。他经常面带笑容,表现得非常谦和,几乎没有看到过他与谁发生过争吵,就是对不同意见,也能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争取共识,求得一致。三是他善于学习,精通物价业务。文有同志非价格学专业科班出身,但他善于学习,勤于调查、研究,精于物价管理工作。当时,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物价作为三大经济杠杆之一,矛盾异常突出。文有同志作为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他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持物价基本平稳、促进生产发展的好建议和好主意,得到行署的同意,实施后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就是他1995年首先提出的建议,得到行署同意后实施的。几年下来,到1998年,搞得好的县如洛南等县,已筹集基金数百万元,县上利用这些钱,扶持菜篮子工程,平抑1998至1999年出现的粮油涨价风,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这一举措,被全省十地市学习推广,效果惠及全省。
文有同志热爱文学创作,从学生时代到军旅生活,再到转业地方工作,几十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写诗作文,从来没有停过,就是在他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古稀之年,他从几十年积累的诗歌文稿中,选择出有一定代表性的200余篇(首)集结成册,取名《岁月放歌》,准备付梓出版。披览全册书稿,分为颂党爱国篇、军旅友谊篇、山河游记篇、散文研究篇四部分。按照文体,可分为诗歌、散文、评论和调查报告与工作研究四种。通读全部书稿,我以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文风朴实,文字流畅。如诗歌《同学联谊会感言》:岁月二十写春秋,同学个个争上游。政坛卓绩人满意,商贾海涛踏浪头。文化圈里新秀生,书画诗文奋追求。同窗联谊聚鹿城,八七培训竞风流。二是语言练达,朗朗上口。如诗歌《怀仁堂》:有幸临足怀仁堂,观看演出喜气扬。伟人在此写文章,雄文五卷树思想。三是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如散文《祝寿》、《我的满族妻子》,把友情、亲情融为一体,以小见大,情景交融,既使人觉得亲切、感人,又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四是分析问题透彻,说理性很强。如工作研究《当前物价上涨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用事实说话,分析问题准确,提出意见针对性很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岁月放歌》可以算作一种个人回忆录。然而,作者没有采用自述的手法去书写他个人的人生历程,而是运用第三人称、以文学的形式,通过亲历、亲闻与抒情、写景、感知、体会,折射自己的人生历程轨迹,既增强了可读性,又加深了读者记忆的印痕。这是颇具匠心的,也是一种积极而大胆的探索。我们应该为这种创新、探索精神而喝彩。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仔细品读这些诗文,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祝愿《岁月放歌》在商洛这块文化沃土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遵嘱,书此片言,权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