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为身为北大人而羞耻的三个理由》
(2013-07-03 10:04: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文章 |
原文地址:《为身为北大人而羞耻的三个理由》作者:阿忆
------------------------------------------------------------
一、自己缺乏上进心
人在骨子里都有懒惰和傲慢的倾向,16年前我考入北大后,这两种倾向同时得到了助长。据我4年的观察,至少在我们中文系,没有督促学生一心向学刻苦攻读的习惯。据我所知,1988年中文系考研英语最高分数只有72分,令人羞愧。
我相信,多数北大在校生都是自恃聪明而不肯用功的。前人的光荣泽被后人,后人似乎忘记了自己并没做什么,没来由地自傲不已,其结果自然是功夫差、眼界窄,不知世界之大。十来年的社会历练,一再印证着我的这种看法。有心人不妨追踪调查一下,40岁以下的北大毕业生中,度量、人缘、成就兼而有之的是否少之又少。
北大一向被视为专孵凤凰蛋的精英巢窠,仿佛寄中国未来的希望于北大是上帝给人们定的义务。今天的现实却是,在北大收获精英人物,简直比在梨树上收获苹果还难。我不认为只有精英人物才应是北大唯一的出产,一个让自己活得幸福并让别人也不难受的人,足以称为合格的北大人了,但就是这种条件,北大人也很难具备。我觉得原因在于名不副实的荣誉改变了北大人的常人心性。我日益坚信,北大人没资格奢谈什么以天下为己任。我的第二个“理由”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可耻的校友会
我到某地工作已整整十年,因为时间常常不凑巧,十年间我只参加了3次校友会的活动。见闻如下:
第一次,1997年。集体活动之后,一经商的中年校友请客打保龄球,我有幸被列入四、五个受邀者的名单。打球时,做东的校友不止一次地当众点数身上的一大叠钞票,炫耀之情可掬;另一位在某厅局级委办做副主任的校友一脸冷峻,旁若无人,只对另一位官商校友态度和蔼。
第二次,1999年。近两小时的聚会是在一家餐厅的餐桌边度过的。前半段是冗长的发言,后半段全是身边一位在某机关不被安排工作的中年校友的絮絮叨叨。不少年轻或不年轻的男士积极地打听着与会校友的身份,十分理智地选择着交谈和碰杯的对象。
这种或无聊、或悲苦、或势利的举止与辞色,充斥着我参加过的每一次校友会活动。每次活动,一位曾官至副省级的老校友都会照例来露个面,面无表情地坐在最尊崇的位置,接受部分相识者及虽不相识但却十分“识相”的校友的奉承,然后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昂然离去,与其他“普通校友”连招呼都不打一个。想当年在北大,不相识的在校生们大多互称“同学”,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回忆啊!可现在,“校友”这个词已经与“同学”不可比拟了,周身沾满油泥,被玷污得一塌糊涂。
三、北大正在失去尊严
当那位工于炒作、常自相贵尔的所谓“智业”人士王先生被聘为北大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时,我觉得北大虽有不察之失,但好歹也算是心胸博大兼容并包了。然而日后每次翻看“王教授”的新著,都让我为北大难堪。北大终于迈出了媚俗的可耻的一步——可能第一步在礼聘王先生之前就已经迈出了。
在学术和个人能力方面,北大已经显得很“没本事”了,现在,连尊严也一步步地失却了。政治尊严自不必说,学术尊严也有不保之虞(实际上二者是或俱废或俱立的关系,至少在北大是这样)。曾经混迹商界多年,偶尔也领教过北大一些院系和这“会”那“会”的表现:他们想为企业做顾问,投标方案中全是些试图教鱼游泳的“策略”,他们想为企业做策划,比稿文案里全是不着边际的、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和华而不实、闭门造车的屠龙之技。我亲眼看到,一些鄙俗不堪的家伙因此而找到了嘲笑北大、嘲笑文化人、嘲笑理性的真凭实据。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这些事情最丢北大脸的首先不是北大没本事,而是北大没尊严——一所名校如果还有尊严,就会因此而有严谨的学风以及相应的观念、相应的参与社会的方式,继而就会有令人尊重的文化行为和文化产物。可是现在的北大呢?学着人家的样去蒙事骗钱,滥打北大的牌子去招摇,学坏还学不像,处处露出破绽,贻笑市井。
我多次见过部分校友一有机会便炫耀自己的北大背景,而这些人恰恰都不是受人待见的人。这肯定不是巧合,肯定不是!只有具备了相应品质的人,才有挟北大以自重(并因而出卖了北大的尊严与荣誉)的勇气和需要。在当今的北大人身上,类似的现象不一而足,大师先贤们成就了北大近百年的骄傲,可是今天,我们唯一的骄傲就是我们的骄傲。当人们质问北大“除了骄傲你们还有什么”时,我们真地有底气做出令人信服的回应吗?
永别了,孩子气的理想主义的北大!永别了,卓尔不群的北大!永别了,寄托着梦想的神圣的北大!——这些在我的恶梦中出现的意念,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北大,我的北大啊!你一天不醒来,我的恶梦就一天不会完结啊!

加载中…